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在创新中延续“徽班精神” ——专访徽剧名家汪育殊

时间:2025-10-10 14:15:07

  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

  在中华戏曲的璀璨星河中,徽剧是一颗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明珠,它不仅促成了徽班进京,奠定了京剧的诞生,更在数百年的流转中,与众多地方剧种结下深厚渊源。如今,在一代代徽剧人的坚守与创新下,徽剧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近观众。

  在本次“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举办期间,本报专访了安徽省徽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这位与徽剧相伴四十余载的资深从业者,向我们讲述了他与徽剧的不解之缘。

  初遇徽剧:

  一次偶然开启四十年艺术征程

  1982年,还是懵懂少年的汪育殊正在上小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安徽省徽剧团招生的消息。在父母的提议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去报考,未承想这次尝试,竟让他与徽剧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从1982年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当时的我对徽剧一无所知,就是一张‘白纸’,如今,我对徽剧艺术有了一些认识和表演研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徽剧从业者。”汪育殊感慨道。

  徽剧学习之路并非坦途,但汪育殊始终以“多磨戏、磨好戏”为宗旨,在徽剧创作中接连推出《徽班》《刘铭传》《惊魂记》等精品大戏。

  “中国传统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中国历史变迁的‘活体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要树立文化自信,就应该从传统文化入手,让更多青少年接触戏曲艺术。”汪育殊坚定地说。

  多年来,除了自身从事徽剧表演工作,汪育殊还积极培养青年演员,带教学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徽剧传承中来,为徽剧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徽剧之光:

  孕育国粹见证文化交流盛事

  提及徽剧的历史地位,汪育殊满是自豪。235年前,四大徽班进京,这一事件不仅孕育了国粹京剧的辉煌,还催生了众多兄弟地方戏曲剧种。

  “今年是纪念徽班进京235周年,作为一名徽剧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正是因为四大徽班进京,才开创了京剧这一国粹的辉煌。”汪育殊介绍道。

  徽剧之所以能融合发展成为京剧,关键在于它在当时具备“时尚性”,也就是背后的“徽班精神”。

  “我认为徽剧的魅力在于徽班精神,徽班精神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徽剧的发展融合了昆腔、梆子、秦腔、汉调等,甚至还借鉴了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表演风格。正是这种‘集百家之长’的特质,让它深受老百姓喜爱。”汪育殊解释道。

  今年9月22日,“徽韵畅音——徽班进京235周年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专场演出,在故宫博物院畅音阁举行。演出生动再现了从“徽班进京”到“戏传天下”的艺术历程,呈现故宫博物院藏徽班戏目精华:春台班《白兔记》、和春班《淤泥河》、四喜班《宇宙锋》、三庆班《龙虎斗》,再现当年“四大徽班”各展所长、戏传天下的盛况。

  创新传承:

  让古老徽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徽剧传承过程中,汪育殊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门古老艺术适应新时代,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他认为,戏曲要发展,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我们要把徽剧优秀的传统表演技法和经典剧目传承下来,同时,还要根据当下青年人的审美观,对徽剧的表演模式进行提炼、提升和创新。”

  如今,“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在合肥举办,这与235年前徽班进京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汪育殊说:“当年徽班进京,如今全国兄弟院团齐聚合肥,这特别有意义。安徽是国粹京剧的摇篮,‘百戏入皖’给全国戏曲人提供了研究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探讨戏曲未来的发展之路,包括在当下如何传承、传播、创新和守护戏曲艺术,这次活动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他进一步解释,与当年徽班从民间走向宫廷不同,如今“百戏入皖”是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在一座城市里欣赏到全国各地的优秀戏曲表演,这是安徽戏剧界乃至文化界的盛事。”


来源: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