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

时间:2025-10-14 10:51: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育“新农人”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应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将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厚植学生“三农”情怀,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

  彰显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反映了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孕育出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乡村一头连接着深厚历史底蕴,一头通向时代的崭新征程。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故事、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元素,让学生了解乡村发展的沧桑变迁,感受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文明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阐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学生明白乡村振兴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彰显时代使命。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如某些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引导学生认识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激发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振兴“大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更要注重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邀请基层干部、农业专家、致富能人等走进课堂,分享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工作心得。比如,基层干部可以介绍乡村治理的方法和策略,农业专家讲解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致富能人则以自身的创业故事激励学生。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与当地共建乡村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农业生产、乡村规划、文化传承等工作。例如,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劳作,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文化节庆等,感受乡村文化的活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打造知行合一的教学闭环,还能增进与农民的感情,培养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营造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摄影展览等,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学生对乡村的直观认识和情感认同。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乡村振兴文化长廊,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文化长廊可以成为学生了解乡村的窗口,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氛围。同时,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特色,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如乡村调研社、农业科技社等,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加强社团的跟踪支持,为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落地提供帮助,既能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其综合素养,也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乡村、研究乡村,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讲好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关键力量。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乡村情况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实地考察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乡村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例如,聘请农业部门的专家、乡村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大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对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宋颖薇 戴洁敏)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