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要闻 > 正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前赶】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5-10-20 15:39:48

  我的故事

  从淮北到江南,从院校到车间,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赛道上,无数优秀人才怀揣梦想、扎根一线,用实干与担当让创新的种子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版特别选取部分基层科研人员的故事,展现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小作坊”的“三级跳”

  讲述人: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祁赛

  我面前这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天生产约5000台变频器,而在一年前,它还处于半自动化状态,日产能仅为现在的一半。站在现代化生产车间,我内心满是感慨:从刚搬迁到萧县时的“小作坊”,到如今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公司用6年时间完成了科技创新“三级跳”,每一跳都踩准了时代的节拍。

  第一跳,在政策东风里扎稳科创根基。公司原是江苏徐州的一家作坊式小企业,想扩大产能却缺场地、缺资金。落户萧县以后,政府部门不仅帮我们安排了标准化厂房,还协调资金支持公司的生产线改造。此后,公司年产值连年递增,也有了搞自主研发的底气。成立研发中心之后,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检测效率更是提升了40倍,在行业里开始有了“话语权”。2024年,公司年产值突破1.3亿元。

  第二跳,在协同创新中突破人才瓶颈。中小城市的企业搞研发,最难的是留不住高端人才。萧县探索的“上海研发、萧县转化”协同创新模式,给我们打开了新通道。2023年萧县在上海松江设立“科创飞地”,我们作为首家入驻企业,在上海设立了5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招引了10多名高层次人才,当年就研发了一款新产品,一举打入海外市场。这种“两地协同”模式,破解了县域经济“引才难、留才难”的困局。

  第三跳,在多元创新中拓展产业版图。2024年是我们的“科创丰收年”:公司在上海的研发中心一年推出了5个自主研发新产品,其中,小功率通用经典型变频器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光伏储能逆控一体机年产值超2000万元,产品全部远销海外;包子机变频器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为食品机械领域的“爆款”。公司的生产端也同步升级,70名工人可以完成同类企业150人的工作量,生产效率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如今,我们又瞄准了新赛道——家用储能和大型工业储能系统,今年已销售近万套家用储能设备。

  海尚变频的成长,是县域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站在新起点,我们坚信,只要持续深耕科技创新,就一定能在产业链高端领域闯出更广阔的天地。(记者 何雪峰 整理)

  招才引智助攻关

  讲述人: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总经理孙顺平

  我在山东威海长大,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深造,专攻化学工程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在中国化学、中工国际等企业任职。2023年,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我被聘为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总经理。

  研究院作为淮北矿业集团首家独立法人科研实体,在支撑产业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研究院科研工作后,我带领团队重点在化工板块整体规划、企业技术难题攻关、项目研发及平台建设上发力。

  今年,我们聚焦集团在用工业催化剂研发,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催化剂改型换代性能突破进行实验。目前,新型高性能工业催化剂研发进度过半,明年可进行放大性实验,预计后年可投入使用,届时年可节省成本近亿元。

  两年来,研究院通过向高校提供需求计划,先后引进化工专业硕博士人才24人,目前院内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63%。研究院强化平台实训,通过开展生物可降解材料改性、生物基化学品等课题研发,有效提升人才技术攻关能力。

  我们联合国内多家高校科研机构,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形式柔性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江苏徐州设立设计室,聚集12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今年5月起,设计室纳入研究院管理,已为集团旗下多家化工企业开展40多项技术服务,高效解决了一批生产难题。

  聚焦产业链需求,我们建立课题长负责机制,引导人才攻关“卡脖子”技术。通过跨域协同,研究院与中国矿大、哈工大开展技术合作交流,累计研究项目20项,已结题7项。目前全院已获得4项科技成果认定,授权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

  我们编制产业链图谱68项,让人才介入集团化工板块“十五五”产业规划,推动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45项。将人才深度嵌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链条,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转化效率。目前,集团化工产业营收规模与煤炭产业已旗鼓相当。

  去年,我们成功获批安徽省化工新材料高能级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项重要认证,为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吴永生 整理)

  瓦斯治理变“智”理

  讲述人:淮河能源集团煤层气公司资深主管苏雷

  “这周井场的排采情况怎么样?井底流压是否稳定?”10月16日,我带着当天的工作任务,来到淮河能源集团潘三矿地面瓦斯治理井场控制室现场查看。

  就在不久前,我牵头完成的《淮南矿区深部煤层低流压地面瓦斯治理井“零水位”增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五小”成果“行业领先型”(一等奖)奖项,有效提升了地面瓦斯治理井产气效果。

  3年前,作为煤层气开发行业优秀人才被引进淮河能源集团煤层气公司后,我对淮南矿区的复杂地质条件体会深刻,跟我原来工作的山西煤矿比起来,碎裂松软低渗煤层群地面瓦斯治理难度超乎想象。

  近年来,淮南矿区的煤炭开采已迈向“千米深井”时代,转变瓦斯治理模式势在必行。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煤层气公司聚焦钻井、压裂、排采关键技术,打造技术创新引擎,深部瓦斯治理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地面为主、井下为辅。

  “瓦斯治理关系煤矿安全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稳定供应,技术创新是重点也是难点。”“咱们淮河能源集团先后形成专利、论文等技术成果20余件。”……集控室里,大家在工作间隙热烈讨论着。

  离开地面瓦斯治理井场,我来到潘三矿8—2井压裂施工现场,20多台压裂车整齐地排成两排,高压管汇秩序井然,现场机器轰鸣,集控室内的工程师正在通过监控摄像头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我们创新实施饱和体积压裂技术,采用主体压裂工艺,通过‘小段多簇’的分段射孔工艺,对瓦斯治理井压裂改造,提高压裂效果。”我一边和施工人员研究工艺,一边讨论着后续计划,“针对矿区瓦斯井垂深大等实际,我们可以采用回注水‘自清洗’等排采工艺,将排采稳产期延长到23个月以上。”

  自2018年起,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在淮南矿区累计实施43口地面瓦斯治理水平井,其中40口已排采产气。截至今年9月底,已累计产气超4400万立方米。这些瓦斯不仅可以与低浓瓦斯掺混后进行发电,还可以经过处理作为天然气供民用,实现瓦斯变废为宝。

  (记者 柏松 通讯员 孙静 整理)

  创新不是选择题

  讲述人:郎溪飞马工业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欣

  我先分享一个让我深受触动的经历。当时,一个主机厂要进行一项技术升级,标准之高在行业前所未有。起初,我们团队的思路完全被惯性带着走,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设备升级上。就在我们反复调试设备却收效甚微时,东华大学的专家团队走进了企业车间。

  专家团队扎进生产线,从原料到成品每个环节都仔细察看,又把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了数十次模拟测试。没多久我接到电话:“问题可能不在设备,而在原材料本身。”这个结论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在问题外围打转。

  这次合作打开了思路。现在,我们正和东华大学共同探索更前沿的领域——智慧织带。想象一下,未来的安全带不仅能保护驾乘安全,还能实时监测心率、预警心血管问题。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合作项目,就是对整个工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项目一旦完成,将实现从机器人上纱到织造、着色、切带的全流程智能串联,能显著降低出错率。这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整个行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标杆。

  回想2016年,我们毅然开始自动化改造。如今,飞马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安全带织带生产基地,去年市场占有率超过26%。每四辆国产车里,就有一辆使用我们的产品。公司技术不仅得到国内主机厂的认可,更走向了欧美和东南亚市场。

  让我特别自豪的是,在个性化成为潮流的今天,我们研发的织带既保证了安全强度,又兼顾了舒适度与时尚感。这些突破离不开郎溪县委、县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正是这个平台,让我们和东华大学的合作不断深化。政府的激励政策就像催化剂,带动企业创新不断“加码”。我了解到,今年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投入预计突破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将首次超过100家,这三年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站在新起点,我深深体会到: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手握8项发明专利、5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与东华大学合作的新专利正在申报中——这些成绩背后,是我们对技术创新不变的追求。正是这份坚持,让中国制造的织带,能够自信地站在全球行业的前沿。

  (记者 罗鑫 整理)

  返乡创业闯新路

  讲述人:黄山美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少鹏

  2003年,我退役后入职上海一家复合材料公司,从事销售工作。我认真学习业务技能和销售知识,由一名职场“小白”升至销售经理。

  2009年,我意识到特氟龙制品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后,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在苏州吴江经济开发区注册成立了“苏州美澳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厂房是租赁的,团队也就三四个人。2013年,企业刚走上正轨,我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蒸蒸日上的企业整体搬迁至歙县经济开发区,并更名为“黄山美澳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希望能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加上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由单一品种增至三大系列两百多个,销售范围由沪苏浙延伸至全国以及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

  2020年6月,为扩大产能,我们在歙县经济开发区再投资1.2亿元,建设高标准生产厂房2.35万平方米,新增生产线41条。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1亿元,纳税1206万元,并发展成为国内特氟龙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

  从仅有三四人的小作坊,到成为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主要得益于我们一直将技术研发摆在首位,靠研发出来的高新技术产品打开市场,引领行业发展。

  为搞好研发,我们组建了一支49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外请两位博士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并与黄山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2022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600余万元,进行了4项技术攻关和10余项工艺创新。

  如今,公司已拥有1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耐高温含聚四氟乙烯柔性蒸笼垫及其制备方法”被评为“安徽省专利优秀奖”。2019年、2022年,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

  智能制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技改内容。未来,我将持续推进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运营管理效率,努力成为国内特氟龙制品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记者 袁中锋 整理)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