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滔滔长江水,奔流永不息。76年前,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一举摧垮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迅速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终结。
10月21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南线寻访团来到合肥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和县西梁山烈士陵园,重温这段伟大历史,感受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故事。
一盏马灯见证伟大战役
位于肥东县撮镇镇的瑶岗,这是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庄。1949年3月28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瑶岗村,在这里运筹帷幄,历时43天指挥了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瑶岗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画卷。
据介绍,渡江战役总前委选址在瑶岗,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群众基础好,当地老百姓支援前线战斗的热情高;二是地势地形好,易于作战,便于防空,利于隐蔽;三是交通便利,同时距合肥又近,非常利于指挥。
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邓小平卧室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盏马灯,正是这盏马灯,伴随着邓小平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发出一道道指令,见证了一场伟大战役的发生。
位于长江北岸的和县西梁山,与芜湖的东梁山夹江对峙,隔江相望,合称为天门山,如一座天设的门户,扼守江面,地势险要,是国民党长江防线在江北的唯一制高点。
为扰乱敌人江防计划,迷惑敌人,减少我军真正的突破口处敌人的防守兵力火力,解放军采取声东击西策略,由三野9兵团30军90师攻打西梁山,千方百计让敌人产生错觉,牵制敌人的兵力火力,为主力部队渡江创造有利条件。
1949年4月8日凌晨,担任主攻的第269团向敌人发起进攻,战士们飞身冲入敌人战壕与之肉搏拼杀,敌人很快溃不成军。短短几昼夜的激战,我军给敌人以重创,同时也付出血的代价,第270团团长朱慕萍等1000多名烈士长眠在西梁山上。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至今仍矗立在西梁山巅。
4月20日20时,渡江战役的序幕拉开。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万帆竞渡,炮火纷飞,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国民党构筑的长江天堑。4月23日,解放军跨过长江天堑,解放南京。
“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捷报传来,仍在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陈毅诗兴大发,在卧室墙上题下这首诗。
一艘小船体现鱼水情深
在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中,无数支前船工舍生忘死驾驶帆船,竞相运送解放军横渡长江。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特级讲解员石慧给记者讲述了“渡江特等英雄”车胜科浴血奋战七昼夜的事迹。
1949年4月20日晚,车胜科与父亲车德旺和二弟车胜福一起,驾船载着30多人的突击队向着对岸疾驰。在纷飞的弹雨中,父亲与二弟相继中弹倒在船舱里,车胜科左手也负伤,血流不止。车胜科想到渡江前的誓言“坚决把解放军送过江,让江南人民都解放”,强忍伤痛,用右手独臂拼命划,将突击队送到岸边。
回到北岸,天已大亮。车胜科将父亲和二弟交给救护队,自己则继续划着小船运送部队渡江。从4月20日夜晚送第一突击队过江起,到26日将江北解放大军渡完,车胜科驾着他的小船在江上来回划了七天七夜。
渡江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授予车胜科“渡江特等英雄”称号,无为县支前指挥部评选他为“特等渡江功臣”。当他返回家乡时才得知,他的父亲与二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已在战地医院牺牲。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马毛姐、车胜科、张孝华……一位位普通群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民鱼水情。“在渡江战役中,军民比例为1比10,一名解放军背后至少有10名老百姓的支持,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讲解员石慧告诉记者。
合肥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军事设施保护处副处长杨洁在参观完渡江战役纪念馆后感触颇深。“当年渡江战役能够冲破长江防线,加速全国的解放,靠的就是把老百姓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纪念馆里支前文物,船工的老故事都能够证明国防动员得激活群众潜力。放到今天,更得把这份动员力抓实抓好,让民众力量成为国家安全的硬底气。”
一种传统凝聚强大力量
走进新时代,支前传统始终薪火相传,听党指挥、众志成城、无私奉献、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已经深深融入血脉之中。
“自从渡江战役总前委设立在瑶岗之后,一直到今天,瑶岗年轻人参军人数在周边都是最多的,就是因为受到了那段革命历史的影响。” 瑶岗村党支部书记王永金告诉记者。
作为渡江战役“第一枪”打响地,马鞍山市国防动员系统深植红色基因,传承支前精神。
马鞍山市国防动员信息保障中心副主任姚雪告诉记者,马鞍山打造“国防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防主题教育课活动,依托佳山人防基地接待参观团体,通过防空警报试鸣、媒体专题解读强化全民国防观念。
佳山人防宣教展厅先后承接了市第八中学、采秣小学等学校团体参观学习接待活动。工作人员多次前往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开展普法宣讲。赴雨山实验中学、新博中学等校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以多样化的普法途径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近五年,累计发放宣传品25000余份,线下宣传150余次。同时聚焦新域新质力量建设,培育专业技术骨干队伍。通过宣传教育、现场核查、群众“前哨”监督三重举措,保障全市人防设施战备效能。
省人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助理工程师刘昊表示,新时代国防动员任务艰巨,必须传承红色基因,立足军民融合,强化科技赋能,精准转化社会资源为支前保障力。要以平战一体、高效联动的现代动员体系,汇聚起支撑打赢的强大战略力量。
(记者 苏艺、刘生智、王坤、陶冠宇)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