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拍摄的烔炀日军双碉堡(右下远处是2#碉堡)。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巢湖市烔炀镇老火车站旁的铁轨依旧延伸向远方,两座布满灼痕的花岗岩碉堡默然矗立。这些由侵华日军修建的军事工事,如同刻在大地上的永恒伤痕,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8月23日上午,记者重访此地,欣慰地发现两座碉堡已正式挂牌保护,成为铭记民族苦难、警示后代的历史遗存。
灼痕烈火:幸存碉堡的沧桑见证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烔炀镇老火车站,站在车站南侧的月台上,两座碉堡赫然映入眼帘。它们分立于月台东西两端,紧邻着老淮南铁路线,地理位置十分显眼。
这两座碉堡高约2.3米,由巨型花岗岩砌成,每座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墙体上分布着八九个大小不一的射击孔,黑洞洞的孔口仿佛仍残留着当年的硝烟气息。如今,两座碉堡的进口均已安装铁门并紧锁。
据史料记载,1934年,为了扩大开发淮南煤矿和修建通江铁路,214公里长的联通淮河与长江的铁路大动脉——淮南煤矿铁路建成。1938年,日军侵占南京后,南京政府下令炸毁了淮南线。1945年日本投降前,又对淮南线进行了大破坏。
侵华日军占领淮南铁路线期间,因害怕铁路线和车站被破坏,沿线均修筑碉堡,在烔炀火车站周围陆陆续续修筑了十几座碉堡,形成了一个碉堡群,派兵驻守。彼时,每天都有满载着从各地掠夺的煤炭等物资的火车经过烔炀站,再转由轮船运往日本,这里成为日军掠夺中国资源的重要节点。
残存记忆:碉堡群的历史变迁
在占领期间,侵华日军在这一带烧杀奸掠、无恶不作,犯下了累累滔天罪行。上世纪50年代,镇南一块空地上曾挖出大批尸骨,这些尸骨上还戴着锈迹斑斑的手铐和脚镣,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
据家住附近今年79岁的刘俊连老人回忆,她一家世代居住在烔炀镇,其大伯在世时对这些碉堡的历史有着清晰的记忆。
刘俊连说,大伯曾讲述,当年这些碉堡里驻守的基本都是伪军,日军则龟缩在火车站内。那时,普通老百姓根本不能也不敢靠近火车站,只能在远处远远观望。抗战胜利后,由于村民建房子需要材料,这些碉堡群被陆陆续续拆掉。到解放时,只剩下老火车站附近的三座。
后来,在这三座留存的碉堡中,有一座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淮南铁路复线时被拆除,最终就只剩下如今靠近车站的这两座。
永恒警示:罪证保护的时代意义
记者从巢湖市文物部门了解到,这两处从抗战时期留存至今的碉堡,在得到抢救性修缮后,于2015年8月由巢湖市文管所对烔炀老火车站碉堡进行了挂牌保护,让日军侵华遗迹得以长期保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树立保护碑,两座碉堡都已进行了编号,分别为1#碉堡与2#碉堡。除了挂牌保护,当地相关部门还安排专人定期对碉堡进行巡视,加强保护力度。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两座碉堡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马丰成 文/图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