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幕,还没来得及好好跟暑假告别,走出“浪浪山”的同学们就遭遇“晴天霹雳”——新学期将是10年来“最长学期”,要经过150多天的“超长待机”,才能盼来寒假,这比往年整整多了近20天,让不少同学瞬间“破防”。
“最长学期”多出近20天
媒体报道,通过安徽各地市政府官网信息,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芜湖市与滁州市寒假。其中芜湖市2025—2026学年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学期为23周次,高中阶段第一学期为24周次。而滁州市义务教育阶段2025年9月1日开学,2026年2月6日正式放假;高中阶段,高一、高二年级2025年9月1日开学,高三年级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上课,放假时间则为2026年2月10日。
具体到合肥,根据相关媒体的统计,近十年来合肥中小学的寒假都在次年1月开启,2015年到2024年期间,秋季学期平均只有142天;但2025年的秋季学期,从9月1日正式上课到2026年2月6日学期结束,足足有159天,比近十年的平均值多出了17天。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2025年有闰六月,全年足足有384天,比平常年份多19天。
农历一年比阳历少了11天
什么是“闰月”?它是怎么出现的?
“闰”是一个专门的历法名词,《说文解字》中闰是会意字,从“王在门中”。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即历书和法令)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据《说文》段注,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即“虎门”,天子诸侯正厅的门),所以“从王在门中”。
在天文历法上,闰是调节历法的方式。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阳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时间约四年积成一天,加在二月里。因此在阳历分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而农历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它也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一年的天数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因此一年是354天或者355天,所余的时间约每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一年里,这种办法就叫做“闰”。
“时间补丁”校准四季月份
置闰的规则不是随机的,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19年7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我国古代也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节令月置闰。
在一个“回归年”中,从立春到大寒,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其中从立春起排序处于单数位的叫做“节气”,偶数位的叫“中气”,雨水、冬至等就是“中气”。两个“中气”之间相隔的天数,往往比“朔望月”要多出一天左右。久而久之,难免会出现“中气”在月末的情况,接下来的一个月就很可能没有“中气”,只有节气。在传统历法中,规定冬至必须在阴历11月,如果超出了11月的范围,就要进行置闰,规则是在没有“中气”的那一个月之后,增加一个闰月。而闰月之所以常在4、5、6月份,是因为夏至前后的节气时段比较长一些,容易导致接下来的一个月没有“中气”。
专家介绍,增加闰六月后,今年农历乙巳蛇年的总时长,达到384天,比平年多了19天,这多出的一个月,就像给时间“打补丁”,确保农历八月依旧对应秋分,腊月依旧连着大寒,让四季和月份始终“对得上号”。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