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的战略定位。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我们要锚定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这一目标,彰显创先、争先、领先要求,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战略引领区、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发应用区、高端人才汇聚的宜居宜业区。
高质量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意义重大。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其一,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合肥滨湖科学城聚力攻坚前沿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破解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卡脖子”难题,为国家突破科技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关键支撑。其二,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是服务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合肥滨湖科学城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协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优化创新生态,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其三,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是提升合肥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新兴都市的重要支柱。立足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底蕴,合肥滨湖科学城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创新资源,以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能级、扩大城市影响力,促进科教资源与区域发展协同联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融合共进、绿色发展与人才汇聚互促共荣,为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现代化新兴都市夯实底座。
高质量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要在打造“五区”上聚焦重点、明晰思路、下足功夫,具体需要注重“五个聚焦”。
聚焦基础研究,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应明确不同类型基础研究的重点任务,从加大投入、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开展区域内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同时要重点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能,进一步发挥区域内大科学装置在强化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中的重要抓手作用。
聚焦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省域实践,打造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示范区。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独特的制度安排,能够集中资源、统筹力量解决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问题,在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构建协同攻关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优势。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安徽范式,是安徽高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方向。要通过引入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通力协作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要多措并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打造区域内创新联合体。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战略引领力和市场“无形之手”的资源配置力,将国家战略、地方作为、市场力量与人才要素在合肥滨湖科学城紧密融合,打造多层次创新体系。
聚焦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战略引领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聚焦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高质量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引领区的重点任务。要有效发挥区域内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重点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要开展使命导向的国家科研机构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快建设区域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同时进一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引领者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造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发应用区。科技成果转化被称为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致力于解决科技成果的应用问题。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高质量推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首发应用区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深耕合肥滨湖科学城作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赋权改革2.0版落地见效。要完善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的同时分类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发挥地方政府在整合优质科教资源中的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安徽创新馆在汇聚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全流程管理服务、开展专业技术经纪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好金融“催化剂”作用,积极利用国家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合肥滨湖科学城重大科技攻关引导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首发应用。
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打造高端人才汇聚的宜居宜业区。人才是第一资源。聚焦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是高质量推进高端人才汇聚宜居宜业区建设的关键举措。要从优化教育布局、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用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发挥人才内驱力着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要探索在合肥滨湖科学城实施更优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强化人才激励机制。要重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创造“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