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从“冷门专业”到“就业热门” 家政专业迎来更多青年学子

时间:2025-09-09 16:40:33

参加2024年庐阳区双岗街道整理收纳竞赛

学生们进行收纳实操训练

  在包河区南七里翰墨园的一户人家,郭静文拿着装有自制天然消毒喷雾、双层擦玻璃神器的工具包,跪在飘窗上细致擦拭玻璃。她手指灵活调整神器角度,连窗缝里的积灰都没放过——这和大众印象里“拿着抹布随便擦”的保洁截然不同。

  “要是玻璃沾了油污,一上午可能就擦两三面。”郭静文是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如今已是当地家政公司“超级管家”的一名职员。

  这个曾被亲友质疑“毕业当保姆”的专业,如今交出了首届毕业生100%就业率的成绩单;这个2022年首次招生仅留住19人的“冷门专业”,2025年招生高达181人,男生占比已达三分之一。

  家政专业到底和大众认知里的“上门保洁”有啥不一样?在老龄化加剧、“三孩”政策落地的今天,它能否成为青年学子的新就业出口?

  从“会干活”到“懂专业”

  “刚入学时,亲戚问我‘上大学学家政,是不是以后给人拖地,’我只能一遍遍解释。”首届家政专业唯一的男生吴思雨还记得,大一上《老年生活照护实务》课时,第一次用专业手法给工具人翻身、测血压,才明白这个专业的“门道”。

  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实训教室里,衣柜、婴儿床、咖啡机、智能康养设备一应俱全,这里更像一个“标准化家庭实验室”。

  “擦桌子不是随便擦,要练八面擦、S擦两种手法;整理衣柜得按季节、使用频率分类,还要考虑客户的生活习惯。”该专业教师左晶晶,边演示边解释说,学生们要学的远不止这些:从母婴护理时的婴儿抚触手法,到老年照护中的康复训练,从家庭营养配餐的卡路里计算,到智能家政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甚至还有《传统中医保健技术》《茶艺》《花艺》这类提升生活美学的课程。

  “现代家政早已不是‘低端服务’,而是‘复合型生活服务’。”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管理学院副院长陶娟直言,传统保洁是“单一技能+体力输出”,而家政专业培养的是“技能+知识+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她介绍,学院开设家政专业是基于多重考量:“从专业布局看,我院专业群已较为完善,家政专业的加入可实现资源整合与互补;从民政服务视角看,家政是民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是关键推动力。陶娟补充道:“《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家政人才培养,2025年产业结构目录也强化了‘家政托育与养老’的优先地位。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产教融合”到“定制培养”

  首届19名毕业生全部就业的成绩单,并非偶然。

  《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行业从业人员超3000万,但76.3%是初高中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7.47%;而母婴护理、家庭健康管理等高端服务需求,年均增速超过20%。

  “市场缺的不是‘干活的人’,是‘懂专业的人’。”陶娟坦言,学院开设家政专业的初衷,就是瞄准这个结构性缺口。作为省民政厅共建院校,他们把民政服务元素融入课程,比如增设特殊群体照护、家庭政策解读等模块,让学生既能做服务,也懂政策法规。

  这种定位精准击中了市场痛点——首届毕业生中,45%入职安徽清国清城集团等头部家政企业,30%进入康养托育机构,25%自主创业或从事家政教培。

  “有个学生去社区康养中心后,因为会用智能健康设备,还能给老人做心理疏导,不到半年就被提拔为站长。”

  作为企业导师参与授课,产教融合,让学生“毕业即上岗”。

  安徽清国清城集团旗下培训学校校长季法最深的感受是:“专业毕业生不仅技能扎实,还能快速接受新东西。比如我们推出‘智能家政服务包’,传统保洁员学习操作要一周,他们两天就能上手,还能给客户讲清楚设备的优势。”

  据悉,今年该学院还开设了“订单班”,学生在校就能参与企业定制培养,毕业后直接对接核心岗位。

  从“家庭补位”到“社会刚需”

  “家政专业从‘冷’到‘热’,背后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和民生需求升级的必然。”在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张军看来,过去家政服务是“家庭补位”,如今已成为“社会刚需”。

  张军分析,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老人占比突破20%,很多家庭需要专业照护;另一方面,三孩政策落地后,双职工家庭对母婴护理、托育服务的需求激增。

  “但传统家政行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循环’:从业人员学历低-服务质量难提升-客户不愿付高价-行业吸引力弱。高校开设家政专业,正好打破了这个循环。”

  他特别提到,家政专业的价值不止于解决就业,更在于推动行业“提质升级”。

  “过去我们说‘职业无高低’,但现实中家政服务常被贴‘低端’标签,原因就是缺乏专业标准。现在专业毕业生带着规范的服务流程、系统的知识进来,能把‘经验’变成‘标准’,这是社会精细化发展的必然。”张军表示。

  从“过渡选择”到“终身赛道”

  “刚入学时,我也迷茫,现在我觉得选对了。”吴思雨大二在合肥一家家政公司实习,从一线保洁做到派单管理,如今打算回老家四川自贡创业,“老家的家政服务还比较传统,我想把智能设备和标准化服务带回去,做‘社区家政服务站’。”

  和吴思雨一样,越来越多青年在这个行业看到了成长可能。首届毕业生陈晓雨和同学创办的“家诺家政”,凭借“健康管理+智能收纳”的模式,拿下两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还有毕业生作为企业导师进入职业院校的技能实操课堂,把自己的经验传给更多人。

  “现在招生时,80%的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报考的,不少人是冲着‘家庭管家’‘健康顾问’这些职业来的。”该校民政管理学院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沈春秋笑着说,男生数从首届的1人,到现在占三分之一,也说明行业吸引力在提升。

  “我们有个男生学完家电清洗后,自己优化了一套‘高温消杀+智能检测’的流程,客户预约排到了两个月后。”沈春秋说。

  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的青年,郭静文的建议很实在:“一定要从一线做起。没擦过玻璃、没照顾过老人,就不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我刚开始做直播时,因为没实际做过软装清洗,回答客户问题总卡壳,后来跟着师傅跑了十几天现场,讲起服务细节就有底气了。”

  从“上门保洁”到“生活管家”,从“冷门专业”到“就业热门”,家政专业的变迁,折射出民生需求的升级,也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新的职业之门。

  正如张军所说:“当一个行业能让从业者获得专业认可、职业尊严和成长空间时,它就不是‘过渡选择’,而是‘终身赛道’。家政专业的未来,大有可为。”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