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秋后蚊子猛如虎。随着高温天气过去,惹人烦的蚊子又“重出江湖”。当我们躲在蚊帐里,点着灭蚊灯,手持灭蚊拍与蚊子“战斗”时,可曾想过,没有这些“灭蚊神器”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驱蚊的?
蚊子也怕热 秋后“猛如虎”
为什么“秋蚊猛如虎”?其实蚊子跟我们一样也怕热,蚊子最旺盛的吸血期是26—30℃。当气温过低或者过高时,蚊子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当遇到高于35℃的高温时,蚊子会“中暑”。40℃以上的高温,对蚊子几乎是致命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蚊子集中出现在6—9月,蚊子生存和繁殖最适宜的气温是20—30℃,最适宜的湿度是70%左右。如果降雨较多,空气湿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尤其是雨后有大片的积水给蚊子提供了“产房”,蚊子迎来繁衍滋生的“黄金时期”。而秋季的积水比夏季的更适合蚊子繁殖。这是因为,夏季暴雨较多,雨水流动快,导致蚊子幼虫的存活率比较低。而秋季暴雨减少,容易形成没有流动的积水,而且温湿条件适合细菌繁殖,就特别适合蚊子孵化。秋后也是蚊子一年中最后的繁殖高峰,它们需要更多的吸血来满足产卵、繁殖后代的营养需要。因此,秋天的蚊虫叮人更狠、吸血次数也更多。
熏香驱蚊传承已有5000年
即便是有着诸多“灭蚊神器”的今天,我们仍然会为无孔不入的蚊子苦恼。古人虽然没有这些“黑科技”,却也不会坐以待毙。
最早记载蚊子给人带来烦恼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庄子:“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让蚊子给咬得彻夜难眠。不过,当时的周王室有办法来对付蚊子:设立专职人员,负责驱蚊。据《周礼》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yíng)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这个翦氏专门为周王室驱蚊虫,周王可以安心睡大觉,只是苦了翦氏。
早在5000年前,古人就知道了利用气味驱蚊的招数,他们用“熏”的方法消灭害虫、祛味、为衣物增香。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古人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与莽草相比烟雾不多,味道也不呛人。明代方孝孺在其所撰《蚊对》中记载:“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艾草、蒿草后来还被制作成初级版的蚊香——火绳。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便可以点燃火绳来驱蚊。
“物理隔断”最为行之有效
相比较烟熏的“化学攻击”,蚊帐这样的“物理防御”同样历史悠久。据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卷四载:齐桓公因担心蚊子饿着,因而“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这句话说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蚊帐了。唐宋以后,使用蚊帐已比较普遍。
不过,古时的蚊帐“贫富差距”也很大。宋元之前宫廷所用的蚊帐一般是用蚕丝抽出的锦、罗(丝绸)制作而成。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一种蔓草)制作的蚊帐,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二十四孝”中吴猛喂蚊孝父的故事,讲述孝子吴猛因为家贫没有蚊帐,为了让父亲不挨咬,所以脱光衣服让蚊子咬自己。紫禁城里还有一种“特大蚊帐”,又名天棚。据记载,慈禧太后从五月初到八月底起居几乎都离不开天棚。其所居住的乐寿堂,天棚以杉槁为骨架,支撑起硕大空间,骨架之间用帷帐相连,把整个建筑都罩住了;其外观还做成飞檐鸱尾样式,非常精致。天棚的四面均开设通风的窗户,内设窗纱。
奇思妙想 花式驱蚊
除此之外,聪明的古人还发明了其他驱蚊办法。
清代宫廷驱蚊避暑使用避暑香珠,其香气四溢,不仅可驱蚊除秽,而且具有醒脾清暑的功效。此外,与避暑香珠类似的可随身携带的驱蚊物还有香囊。将各种既能解毒消暑、又有驱蚊香气的药物置于香囊中,即可使香囊发挥较好的驱蚊功效。
明清时发明了精巧实用的驱蚊灯,一般使用的材质有铜、陶瓷、铁皮等,后来还有玻璃烧制的。吸蚊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在灯的鼓肚上有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置其中,点燃后,气流从大口中进入,从上面的烟道排出,飞来的蚊虫就被吸入而烧死。
此外,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出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功效。还有一种比较奇葩的灭蚊方式,那就是在家门口放置灭蚊缸。大缸会注水养几只青蛙,对蚊子进行“生物攻击”。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