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学就肚子疼 一到校就不说话
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开学焦虑症”?
王鹏 作 新华社 发
“我不是故意捣乱,就是上课没劲,坐不住。”“妈妈,我肚子难受,下午能不去学校吗?”……每年新学期第一个月,都是“开学焦虑症”就诊的高峰期。芜湖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科长、儿童心理专家余敏表示,这不是孩子矫情或“装病”,而是身体和心理在适应变化时的正常反应,做好调节和过渡,大多数孩子会在一两周内有所缓解。
低龄儿童:送学温暖 放学陪伴
幼儿园中班教室里,4岁的鹏鹏静静地坐着,开学以来,他在校不和任何人说话,包括老师和同学,也不哭泣,只是沉默。鹏鹏爸爸向余敏求助时说,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完全正常,听和说都没有问题,在校也懂执行老师的指令,但就是一声不吭。余敏接触孩子后发现,他是因为焦虑情绪导致的选择性缄默。经过沙盘模拟与心理疏导,孩子的情况已经有了好转。
余敏表示,低龄儿童在与主要抚养者分离时,会产生不安、紧张、恐惧的情绪反应,这是他们对陌生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非故意“不听话”。
对于幼儿园孩子的分离焦虑,建议家长采取循序渐进的应对方式。通过绘本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熟悉学校环境;送学时建立温暖的告别仪式,一个拥抱、一次击掌都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切记不可偷偷溜走;放学后则要给予高质量陪伴,准时接娃,多问一些积极正向的问题,为孩子补充“心理能量”。
学龄儿童:清晰规划 写好感受
“妈妈,我肚子疼,能不能不去学校了?”开学第一周,六年级的学生小可每天吃完早饭、中饭后雷打不动地会问上一句,医院检查做了一圈,胃肠道什么毛病没有,一到周末,他就“自愈”了。
另一位学生小茂,开学后上四年级,每天变着花样“坐座位”,一会趴着一会仰着,一会跷单腿一会抱双腿。面对家长询问,孩子一脸无辜,“我不是想捣乱,就是坐不住……”
在余敏看来,这些都是“开学焦虑症”的表现。“假期里,孩子处于‘放养模式’,作息跟着兴趣走,负责计划、控制的大脑前额叶就像放了长假,一直处于低负荷状态。而开学意味着要切换到‘规律模式’,还要应对作业、考试、社交等压力,这种突然的转变很容易让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种紊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问题,甚至表现为腹痛、头痛、恶心等躯体症状。
对于这类儿童和青少年,余敏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新学期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和预习时间,让孩子对学习有清晰规划,引导孩子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问题。保持饮食均衡,适量运动,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帮助释放压力,提高注意力。
家长:情绪稳定 保持观察
余敏特别指出,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传递焦虑,要通过鼓励、肯定和积极沟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进食和睡眠情况,这是发现问题的两个重要途径。
大部分孩子的开学焦虑会在1-2周内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而逐渐缓解。但是,如果焦虑情绪持续超过一个月且毫无缓解,甚至伴有频繁呕吐、剧烈腹痛、持续失眠等严重躯体症状,影响到孩子的社会功能,又或者较大年龄儿童仍出现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符的严重分离焦虑时,就需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开学焦虑不是病,但它需要被看见、被理解。”余敏最后强调,“家长要信任孩子、信任老师、信任专业力量,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以更饱满、健康的状态迎接新学期。”
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钱琰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