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艺术与科学共舞 这么近,那么美!

时间:2025-09-15 15:07:36

  ◤9月14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外,人群越聚越多。

  当大门缓缓开启,一道电弧在昏暗展厅中劈闪而出,伴随轰鸣声,现场观众不由自主屏住呼吸。有人低声惊呼:“这是科学还是魔术?”——这一刻,艺术和科学的界限被彻底打破,《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展,终于揭开了它的面纱。◢

  直径5米的“太阳”和50吨人造海水

  学术报告厅内,灯光柔和,台上背景屏幕循环播放着“造太阳”的影像。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以下简称“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浩民走上发言台。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科学术语,而是娓娓道来:“能源研究院的使命,是为国家能源安全、国际能源技术发展以及解决人类能源终极问题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四年前,我们和中央美院一起成立了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以‘科艺融合’方式推动科学普及,转化成今天能看见、能触摸的艺术作品。”

  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前排一位高中生悄声对同伴说:“原来科学也能这么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靳军则揭开了展览的幕后。“这次展览和以往不同,要把50吨人造海水搬进展厅,还要在有限空间里造一个直径5米的‘太阳’。这对工程团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他说到这里,笑着补充:“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原理,而是能量对文明的启发。”

  观众缓缓移步展厅。光线骤然暗下,只留下一道蓝白色电弧在空中劈闪——装置《闪电》瞬间点燃了好奇。几个孩子惊呼:“是不是打雷了?”父母们举起手机,想捕捉这一瞬的震撼。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在这一刻仿佛合二为一。

  一场跨界对话,背后长达四年的筹备

  展览的独特气质,来自背后长达四年的筹备。本次展览首席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兆宏回忆:“2021年冬天,我第一次看见EAST聚变装置的那一刻,被深深震撼。很快,在李建刚院士的支持下,我们和能源研究院成立了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此后,科学家和艺术家开始频繁对话,“跨界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的碰撞。科学家提供科学的底座,艺术家把自然现象搬进美术馆,让抽象的物理成为可感的体验。”

  他提到一个细节:在策展过程中,有科学家坚持“数据必须精确”,而艺术家则更强调“视觉必须震撼”。

  双方在一次次讨论中磨合,最终形成今天的展览形态。“跨界合作是打破惯性思维的好方法。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碰撞。”张兆宏说。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的创始人、展览总策划吴征则强调了“合作”的意义。

  吴征介绍,早在四年前,能源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就与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携手成立了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而成果转化公司——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也在这一进程中深耕科技前沿与艺术实践。

  在科研现场,他们共同探索“科学艺术融合实践”的新路径,先后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节,为科学普及积累了经验。

  “今年9月恰逢首个全国科普月启动,我们希望把聚变装置中的氘氚对撞、炙热的等离子体、复杂的工程结构,以及背后科研人员的辛勤与坚守,转化为观众可感可触的艺术作品。”吴征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抽象的科学概念真正走进公众的生活,为‘大国重器’注入艺术化的表达,为传播中国科学故事提供全新范式。也希望观众不仅能获得视觉的震撼,更能收获思想的启迪,为未来聚变能源的第一盏灯在中国点亮积蓄更多力量。”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把话题引向更深远的层面:“能源是文明的基石,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深刻改变人类社会。艺术作为感知与表达的方式,始终与科学探索互相照亮。我们希望展览能让公众直面未来能源形态和生态责任。”他的声音柔和,却让观众屏息倾听。

  在展厅一角,合新闻记者注意到几位观众正讨论着展览主题墙上的一句话——“如果电费降到一分钱,生活会怎样改变?”有人打趣说可以买十辆车,也有人说“真正的奢侈品会变成时间”。

  面对观众的讨论,张兆宏坦言,这就是展览的意义:“提出问题,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从电弧到人造太阳,观众走进“能量剧场”

  展览的核心展示,是一系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装置。

  《闪电》延续特斯拉线圈设计,电弧劈闪时,巨响与光影交织,观众仿佛置身暴风雨中。有人屏住呼吸,有人举手机连拍十几张。

  《海》则让人沉浸在另一种氛围。50吨人造海水被搬进展厅,蓝色波光荡漾在墙壁上。“原来海水里真的藏着能源啊?”一位小学生眨着眼睛问。他面前的讲解员,正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卫子安。

  卫子安耐心解释:“核聚变的燃料就是海水中的氘和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海洋能量无限。”

  而《造太阳》更是展览的高潮。通过光纤设备将户外阳光引入馆内,再经聚光镜投射,生成一个直径5米的“人造太阳”。当耀眼的光球悬浮在展厅中央,不少观众抬头屏息,仿佛置身于太阳核心。一位摄影专业学生感叹:“我没想到科学能给我这种诗意的冲击。”

  除了艺术化的呈现,展览还陈列了珍贵科学装置。EAST真空室遥操作系统吸引了许多工科学生围观,它的机械臂模型精细复杂。

  展板介绍写道,这是世界第三个具备遥操作维护能力的聚变实验装置。还有KT-5托卡马克模型,承载着我国1980年代聚变研究的起点。一位年长观众停下脚步,轻声说:“当年在新闻里看到文字介绍,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

  互动环节同样热闹。“聚变水滴·解码文明”装置前,孩子们一边提取模拟海水,一边拼合能源密码墙,兴奋得手舞足蹈。现场一位母亲感叹:“这更能让他们记住什么是能源。”

  合肥科创力量,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展览不仅是一次短暂的展示,还被纳入2025年全国科普月、北京国际设计周和第三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系列活动,未来将巡展至合肥、重庆、深圳、上海等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普专员刘祥琦在接受合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尝试用温度刻度,把人类文明发展和能源使用对应起来,让观众直观理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科普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和脉络清晰。”

  作为本次展览承办方的大太阳(合肥)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苗苗提出,本活动并非普通的跨界交流和艺术展览,而是美术家团队深耕科研一线四年,以“大国重器——核聚变前沿成果”为创作内核的科技艺术创新力作发布平台,更是中国美术史上突破性的以“当代最尖端能源科技”为主题的跨领域探索实践。

  产业界也在其中找到了位置。

  作为支持单位代表,安徽本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峰表示:“作为一家来自合肥、面向全国的科技企业,旗下发明指南平台长期参与热核物理相关科普。通过这次展览,希望未来能更多参与聚变研究和产业活动,推动青少年聚变创新的原创发明。”他的发言让不少年轻观众驻足倾听。

  科学的未来,不只在实验舱的高温等离子体中,也在观众的眼神和笑声里。

  江淮晨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文/摄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