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最近成了小红书的“新晋网红”。账号名叫“人大刚子”。没有头衔、没有单位全称,就像邻居大哥随手起的网名。他在这片年轻人的“生活自留地”里晒照片、回留言,学生抱怨食堂水果贵,他第二天就让通州校区果盘上架;博士生反映待遇问题,他公开回应“下午就专题研究”。
这不像以往高校领导的网络体验。没有公文语态,不打官腔,甚至有点“网感”。但真正让人心头一动的,不是党委书记学会说“网红话”,而是一场治理尝试正在这里发生。
“刚子”背后,是一场身份语言的自我革命。
过去干部触网,不少是“带职入驻”。介绍是“某某局长”,发言是“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账号像另一个办公室。而“刚子”这个名字,主动褪去了身份标签,用的是年轻人熟悉的“红薯地方言”。学生留言不称“书记”叫“刚子”,他笑着应答,仿佛大学社区的线上邻居。
这种话语转换,看似简单,实则艰难。它意味着治理者要离开舒适的语言体系,进入被治理者的表达场域。就像村干部学讲方言,医生通俗易懂地解释专业术语,“刚子”的网名背后,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转变:我先是个可对话的人,再是个高校书记。
更值得品味的,是这场探索中的“响应逻辑”。
传统治理中,学生诉求走流程:辅导员—院系—部门—校领导,一圈下来,急事成往事。而“刚子”的评论区,像一条数字时代的“高速路”:点对点响应,问题直达决策层,反馈直送当事人。这种响应,不像“批示办理”,而像“朋友帮忙”,没有“已转阅”的冷漠,只有“我来办”的利落。
但热闹背后,也有人冷静发问:如果所有问题都要领导点头才能快办,是不是说明常规机制不畅?如果领导忙不过来,又怎么办?
“刚子”的探索,触到了一个深层命题: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该怎么走?
群众在哪儿,干部就该到哪儿。过去他们在田埂上、车间里,今天他们不仅在基层一线,也同样在手机上、评论区。“刚子”在小红书“潜水”几个月才说话,看年轻人怎么交流、怎么吐槽、怎么生活,这种姿态远比硬邦邦的“欢迎反映问题”更有诚意。
真正的数字治理,要以“领导带头”的个人行动撬动改革,更要以“制度接手”的系统效能巩固成果——让制度运行成为常态,让治理回归系统本身。
杭州“民呼我为”平台早年也经历过类似阶段:开始市长电话热,后来建起了分类—转办—督办—反馈机制。所以,真正可持续的,不是高校书记、部长们的账号,而是一套数字化的治理体系。
这场探索让我们看到,技术赋能治理,不是把表格搬上手机,而是让制度有温度。高效不难,难的是高效且温暖;响应不难,难的是响应且公平。
社交媒体容易放大“声量大的诉求”。不能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不能让冷静的声音沉下去,数字治理既要“接得住热搜”,也要“盯得住冷门”。
好的治理,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但有具体的人解决具体的事。书记还是书记,但可以叫“刚子”;平台还是平台,但成了治理的土壤。无论通过什么渠道,无论说话的人是谁,每个诉求都应被听见、被尊重、被回应。
“刚子”的“红薯地”终会降温,但它播下的种子,应该在其他地方生长开花。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