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陈热剧照。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系列活动在合肥启动期间,新晋“梅花奖”获得者、“梅花奖”评奖改革后首位获此殊荣的民营剧团演员、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副团长鲍陈热接受本报专访,分享了台州乱弹破茧成蝶背后的故事。
缘起:
一场长达20年“命中注定”的缘分
台州乱弹,是浙江台州的唯一地方剧种,也是首批“国遗项目”,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以文戏武做、武戏文唱、音乐风格大锣大鼓、表演风格高亢激扬粗犷为特点。
然而,它一度在舞台上“沉寂”了近30年。 2005年,剧种重新恢复,也是在那一年,鲍陈热刚刚从艺校毕业。“那时候的我,正面临着去向问题。台州乱弹剧团到我们学校,把我们全班30个同学作为班底招了进去。”而这场时间上的完美契合,也被她视作“命中注定”。
初入台州乱弹剧团时条件艰苦,是什么让鲍陈热选择坚守至今?采访中她给出的答案简单而纯粹:“我们这个剧团能够重新恢复真的非常不容易,而我作为主要角色,身上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正是带着这份对剧团存续的责任感,让她一次次选择了坚持,这一坚持,就是整整20年。
在此前的采访中,鲍陈热曾笑称自己“嫁给了台州乱弹”。她告诉记者,“说实话,平常确实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更多的是把时间给了剧团。”这句玩笑话背后,是她与剧团共同经历的20年风风雨雨——所有的困难、荣誉、开心与不开心,都与这个剧种紧密相连。
破圈:
古老剧种吸引年轻观众的创新密码
作为一位拥有不少“90后”“00后”粉丝的演员,鲍陈热深知老戏是根,但得让新芽从当代的土壤里长出来,才能更好焕发生机。
地方剧种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赢得更广泛的观众和市场?鲍陈热所在的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探索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一方面,平均年龄仅24岁的年轻团队充满朝气与向心力,集全团之力冲刺艺术高峰;另一方面,剧团“两条腿走路”,既演戏曲也参与综艺类的演出,这些也为剧团创作现代戏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排演的现代戏屡获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这也成为他们能五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底气”。
怎样留住观众?在具体剧目上,鲍陈热和剧团的同事们绞尽脑汁增加符合当下审美的“看点”。
例如在经典剧目《吕布与貂蝉·小宴》中,创新性地加入了“水袖滑杯”的动作,让酒杯顺着水袖滑下,视觉冲击力极强。
而另一出火爆网络的《活捉三郎》中的“桌上踹凳”技巧,也成功“戳中”了年轻人的点,在剧情合理的前提下,极大增强了剧目的可看性。
寄语:
热爱与坚持是通往希望的阶梯
此次合肥之行,鲍陈热和搭档带来了一出轻松活泼的小戏其中的一折——《做媒》,讲述了台州民间豆腐坊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小阿英”的故事,是一个非常讨巧可爱的小花旦角色。“应该说,这也是抛弃了我原有表演模式的一次尝试,它是介于传统戏和现代戏之间的一种表演,之前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对于正在学习戏曲的年轻人,鲍陈热的建议朴实而有力:“首先就是要热爱,第二就是要坚持。你只要坚持,一定会看到希望。”而她自身的经历,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从濒临失传到五登国家大剧院,从默默坚守到摘得“梅花”,鲍陈热与台州乱弹的故事,正是一部关于热爱、坚守与创新的篇章。
作为梅花奖评奖改革后首位获奖的民营剧团演员,她相信,这一喜讯将为所有民营剧团的优秀演员带来希望,“我想在未来的梅花奖的舞台上,也会出现更多民营剧团演员的身影。”
记者 唐萌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