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第一次听黄梅戏就被‘种草’了。”
“没想到传统戏曲也能这么‘燃’!”
“全程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感受到革命年代的热血沸腾。”
……
最近,黄梅戏《太阳山上》在互联网上持续“圈粉”年轻观众。继在北京等地演出后,越来越多青年观众自发在社交平台上写下好评,让这部戏成功“破圈”。一部传统地方戏,究竟凭什么打动了当下的年轻人?
小人物的共鸣
黄梅戏《太阳山上》没有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
主角李安本原本是一个贪生怕死、只想乱世求安的报务员,为避战乱逃回家乡,却被新四军“请”上太阳山。从为钱发电报,到被新四军的信念打动,他与战士们共历生死,最终完成精神蜕变。
“李安本是一个带有灰色色调的人物。全剧没有刻意去塑造英雄,而是聚焦于一个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实现精神的蜕变与重塑。”饰演李安本的演员虞文兵在谈及角色时说。李安本从自私怯懦到舍己为革命的精神转变,不仅推动着剧情发展,也深刻传递出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把人物的变化塑造好,是这部戏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一环。”
“李安本并非横空出世的英雄,而是一个在精神与信仰上逐步觉醒的小人物。”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登云认为,“这部剧的价值,不在于构建宏大的革命叙事,它的核心在于展现像李安本这样的人如何被新四军的铁血精神所唤醒,如何被点燃内心对中国革命与抗日的希望。”
没有“开挂”的人生,只有真实的成长。这份“普通人的觉醒”,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余登云认为,正是这种贴近人性的叙事视角,在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引发强烈共鸣。“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许多青年观众写下真情实感的热评,非常感动。”
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演出超50场,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等多项荣誉,成功入选2020-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文学、话剧等作品戏曲转化类”十佳案例,并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名单。此外,该剧成功入选第18届文华奖剧目奖提名名单,成为本届安徽省唯一获得提名的黄梅戏作品。
好故事的基石
《太阳山上》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改编自安徽籍作家季宇的小说《最后的电波》。
感人的故事通过精彩的台词直抵观众内心。剧中那段荡气回肠的唱词令无数观众动容:
“为什么大鹏拼死下山去,为什么杨老四执意要当新四军,为什么他们为我挡子弹,为什么他们甘愿牺牲把重担扛……为了泱泱中华不再受劫难,为了天下百姓不再遭祸殃。为了中国人活出个人模样,为了中国人从此可以挺脊梁。”
这段唱词恰恰呼应了主角李安本的精神转变。在太阳山上,他亲眼目睹新四军官兵生命的转瞬即逝,英雄的精神和热血照亮了他的灵魂深处,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跟定新四军,完成了从苟安到觉醒的蜕变。
余登云在谈及创作缘起时表示,最初选择改编这部小说,正是被其真实感人的故事所打动。“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完全有潜力立在舞台上,剧团也有能力和实力将其呈现出来,因此产生了极大兴趣。”他认为,该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著深厚的情感基底,不仅引导了演员的表演,也启发了剧团对故事的舞台表达。
余登云说,该剧在创作机制上的一大亮点,是采用了省委宣传部提出的“揭榜挂帅”模式。“这不是指定某一位编剧创作,而是以近乎‘海选’的方式,让四、五位编剧同时提交提纲和剧本,我们再从中评估、优中选优。”他表示,这种开放竞争的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剧本质量,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正创新的表达
《太阳山上》虽然是红色现代戏,但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都在向传统黄梅戏回归。观众不仅能听到阴司腔、烟袋调等老腔老调,还能欣赏到“抢背”等传统戏曲表演中的“绝活”。
“在这部剧中,我们的表演方式尽量向传统戏回归,特别是在最后一段长达11分钟的唱腔,每一句话、每一句唱词都是由内而发的心情表达。”虞文兵说。
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调侃自己“年纪轻轻就看上了戏”。有人表示,对黄梅戏的印象还停留在“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没想到《太阳山上》完全打破了他对黄梅戏固有的柔美印象,“演员们将老腔老调和革命豪情完美融合,让人惊艳”。
“我们是黄梅戏剧团,必须运用黄梅戏特有的技术、技能和艺术特点去呈现作品。”余登云介绍说,这部剧在音乐上大量运用了黄梅戏传统小调;在表演上,则要求演员表演回归戏曲本体。“我们在主演的基本功训练和角色筛选上也做了很多努力,剧中多处章节都融入了戏曲基本功的展现。”
该戏作曲陈华庆说:“我们通过李安本这一角色的声腔变化,从小调为主转变为板腔体,呼应角色的成长蜕变。”
值得一提的是,灯光设计也强化了传统戏曲程式的表现力。在演员表演“吊毛”“抢背”等高难度动作时,灯光通过精准的定点追光与瞬间照明,突出其身段线条与动作力度,使传统技艺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视觉魅力。同时,灯光与音乐唱腔高度融合,在阴司腔、烟袋调等老腔老调唱段中,光色随旋律情绪流转,或凄清幽暗,或明亮激昂,实现了视听语言的高度统一。
黄梅戏《太阳山上》的成功“破圈”,印证了传统戏曲在今天依然充满活力。余登云表示,剧院将坚持守正创新,保留传统戏曲的韵味,融入当代审美,打造更多有筋骨、有深度的文艺精品,持续“圈粉”年轻观众,让更多人感受戏曲的魅力。(记者 吕文卫 图片和部分视频素材来源: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