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肖笑波:一生系祁剧,让五百年古戏在新时代传响

时间:2025-10-11 12:06:34

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肖笑波——

一生系祁剧,让五百年古戏在新时代传响


  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肖笑波的艺术人生,始终与祁剧紧紧相连。“只要祁剧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站在舞台上、守在课堂里。”她期望包括祁剧在内的中国戏剧,多年以后依然能唱得响、传得开。“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责任。”

  关于祁剧——

  500多年发展足迹

  “祁剧是活了500多年的‘文化老人’,足迹能从湖南铺到新疆!”谈及坚守的祁剧,肖笑波的话语里满是敬畏与自豪。

  她描绘了这门剧种的流传版图——湖南邵阳、衡阳、永州、郴州、娄底、怀化六市是根基,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有分支,甚至远播新疆,也影响了广东粤剧、江西赣剧的形成和发展,如今散落各地的碑文,仍是其历史的鲜活见证。

  作为湖南省流传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剧种,祁剧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

  “它有高腔、昆腔、弹腔三腔体系,绝活多、程式细,但从不是炫技的‘花架子’。”肖笑波解释,祁剧的精髓是“生活化的野性美”,无论是武将的刚劲身段,还是书生的细腻神情,都紧扣人物性格。

  今年,在安徽“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的启动演出中,肖笑波带着祁剧经典《杨门女将·探谷》登上合肥百戏城舞台。

  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沃土,安徽不仅孕育了黄梅戏等享誉全国的剧种,更以“百戏入皖”这样的平台为各地戏曲搭建起交流的桥梁,这份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珍视与传承,让业界心怀敬意。此次是肖笑波时隔16年再访合肥,舞台上的穆桂英,让她对祁剧的魅力有了新的诠释:“这出戏像一部‘戏曲武侠片’,特别过瘾!”她眼中闪着光,剧中穆桂英50岁挂帅出征的豪情,与祁剧弹腔唱法的阳刚之美完美契合,“月黑风高夜探峡谷、过断涧的凶险,全靠激昂的唱腔、利落的身段传递,能让合肥观众直观感受到祁剧武戏的张力。”

  而合肥的变化,更让她惊喜不已。

  “2009年我来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新能源汽车!”肖笑波笑着说,街头穿梭的新能源汽车、更浓密的绿化、更湛蓝的天空,都让她忍不住点赞:“城市发展得快,还留着舒服的生活气,这样的合肥,让人一来就喜欢。”

  关于拿奖——

  梅花奖是沉甸甸的责任

  2011年,28岁的肖笑波凭借祁剧《目连救母》,荣获第25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祁剧历史上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也是当年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

  可她却说,当时自己“完全没概念”:“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能拿就拿,拿不到也没关系’,连获奖感言都没准备。”

  直到获奖后,老一辈艺术家的话让她猛然清醒。“严利文老师、金琼珍老师跟我说,‘现在你不是普通演员了,要扛得起祁剧传承的担子。’”在肖笑波看来,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她,“从那天起,我才明白梅花奖不是勋章,是沉甸甸的责任。”

  在她看来,梅花奖的价值远不止个人荣誉。“很多奖项能带来商业价值,但祁剧的梅花奖,是‘让更多人看见这门剧种’的窗口。”肖笑波说,对于500多岁的祁剧而言,这枚奖项是“提醒后人别丢了老祖宗的宝贝”的警钟,“所以我总说,梅花奖是无价的——它让我知道,我的艺术生命,永远和祁剧绑在一起。”

  关于创新——

  让古戏“好听”又“好懂”

  “创新不是瞎折腾,得让观众觉得‘好听,像祁剧’!”谈及祁剧创新,肖笑波的态度很明确。

  她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守着根脉做加法”,而非丢掉精髓搞颠覆,“要是创新出来的东西,老观众听着不像祁剧,新观众觉得不好听,那就是失败。”

  这份清醒,离不开恩师的指引。

  “花中美老师早年就让我学民族声乐,她说‘戏曲要悦耳,得借声乐的巧劲’。”肖笑波回忆。

  她曾专门研究民族声乐的胸腔共鸣、头腔共鸣,把“动听”的技巧融入祁剧唱腔,“比如唱高音时,用声乐的气息控制让声音更透亮,但咬字、归韵还是祁剧的老味道——根不能丢。”

  如今,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提出的“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住”九字箴言,成了肖笑波创新的准则。“你看秦腔演出,观众能跟着在台下唱,那种‘双向奔赴’的感觉特别好。”肖笑波说,她希望祁剧也能如此——不需要刻意迎合,但要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

  关于传承——

  为青年演员“搭梯子”

  “如今花脸行当人才日渐稀缺,全国范围内能在祁剧花脸行当挑大梁的演员,已是寥寥无几!”说起青年演员培养,肖笑波满是急切。

  为了让某青年花脸演员快速成长,她甚至放弃三年一度艺术节主演的机会:“那次艺术节,我主动提出给他配戏,让他当一号主角——青年演员的青春就几年,得给他们舞台。”

  不仅如此,她还为他“量身定制”培养计划:“请祁剧老艺人教他传统程式,找京剧花脸名家抠身段、磨唱腔——只要对他有用,不管哪个剧种的老师,我们都去‘求’。”

  在肖笑波看来,戏曲培养不能“一刀切”:“每个演员的嗓音、身段都不一样,得‘缺什么补什么’,才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色。”

  肖笑波常告诫青年演员,要做到“文武昆乱不挡”——“武戏要有文戏的韵味,不能只靠‘耍技巧’;文戏要有武戏的底子,身段才能挺拔。”

  她以自己为例,早年学过花鼓戏小生,后来在《清官李蛮牛》中饰演秀娘时,就把花鼓戏的轻快小步子融入表演,“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多了点新鲜感,这就是‘海纳百川’的好处。”

  至于练功,肖笑波的要求很严格:“老一辈艺术家如裴艳玲先生一天要练十几个小时,戏曲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活,不练,就会退步;不练,祁剧就没后人了。”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王峰·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