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作家协会2025年新发展会员名单正式公布。安徽共有40人入选,来自庐江的张遵勇(笔名张弯)榜上有名。他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他用粗糙的双手执笔写下了百万余字作品。这些作品像一束光穿透尘嚣,照见了平凡人对文学的不凡坚守。
1968年,张遵勇出生于庐江县泥河镇天井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的病榻、母亲的愁容,碾碎了他的求学梦。15岁的他收起课本,扛起了锄头,后来,他又在建筑工地上学成瓦匠手艺。
泥浆裹住青春,却未能淹没他心底的星火——在工棚昏黄的灯光下,他写下组诗《我是江淮一口圩》,作品最终绽放在县城的文化墙上。
1997年,父亲离世将他推往更远的漂泊。在上海闯荡的17年,他从脚手架“爬上”管理岗,却数次因构思文字太过专注,不慎从高处坠落受伤。最重那次,妻子守在病床前落泪:“别写了吧……”他沉默着,在石膏固定的躯体上,依然用食指在空中默写文字。旧书摊淘来的《诗经》与大馍一起塞满行囊,他说:“饿肚子时,文字是唯一的盐。”
2005年,女儿成绩单上的红叉刺痛了他的心。他毅然放弃带班岗位,回到合肥开起小餐馆。油烟气熏黄的账本背面,藏着无数文字草稿。2011年,他试探着投出微小说《归途》,竟摘下《合肥晚报》周冠军。读者投票如春雷炸响,惊醒了蛰伏二十年的文学梦。
此后他像追赶时光的耕夫,在送餐间隙、打烊深夜疯狂书写。2015年,《擦拭乡音》问世,39万字里漂浮着稻香与水泥尘灰。之后又出版了庐江方言文化撷趣集子《醉美乡音》。有读者留言:“翻开书页,听见了千万农民工心跳的共振。”他笔耕不辍,迄今在《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安徽文学》《延河》《飞天》《短篇小说》《辽河》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作品百万余字。
如今,他在合肥一家主营办公用品和宣传品的公司工作。那个曾经在外漂泊打工的青年,终于用布满老茧的手,将自己写进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名单。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