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千面花旦”灵秀莺唱四十载 吴素英与越剧的传承密码

时间:2025-10-16 17:37:01

在越剧《碧玉簪》中饰演李秀英。

在越剧《打金枝》中饰演公主。

  “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从20世纪初发源于绍兴嵊州的小戏“的笃班”,到如今享誉全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越剧以秀丽端庄的唱词、婉转悠扬的腔调独秀梨园,将江南水乡的柔情与雅致诉之不尽。

  在徽班进京235周年之际,合肥市举办“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活动期间,来自浙江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越剧名家、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素英登台献艺,并接受本报专访,她细数与越剧相伴的40余载,畅谈传统剧种的创新与传承,也为“百戏入皖”搭建起的文化交流桥梁由衷点赞。

  一人千面 一戏一腔

  吕派花旦绽芳华

  舞台上,吴素英以越剧经典《打金枝》中的“闯宫”一折亮相,水袖翻飞间将公主的娇俏与执拗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眼神、一句唱腔都精准戳中角色灵魂,让台下观众瞬间沉浸其中。

  “这是一部充满生活情趣的戏,讲的是驸马郭暧父母过七十大寿,公主因君臣身份之别不愿拜寿,小夫妻由此起了口角的故事。”她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剧情,让观众快速走进越剧中的情感世界。

  作为发源于嵊州、发祥于上海的剧种,越剧素来以柔美细腻见长,擅长描摹才子佳人的缱绻情愫。

  而吴素英与这门艺术的缘分,早在童年田间便已注定。“那时田间的广播里总放《祥林嫂》《红楼梦》《梁祝》,8岁时,我看了越剧电影版《红楼梦》,就觉得越剧太美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

  直到吴素英17岁时,她考入了绍兴戏曲培训班,从此与越剧结下一生之约,毕业后便扎根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一晃已是40余载。

  如今,吴素英已是团里资历最深的吕派“花旦”。作为越剧表演艺术家吕瑞英的弟子,她对吕派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吕派讲究‘一人千面、一戏一腔’,不是说真能演1000个人物,而是每个角色都要有专属的灵魂,连唱腔都得为角色量身定做。”

  这种艺术理念,早已融入她的表演血脉。从《白蛇传·盗仙草》中冒死救夫的白素贞,到《穆桂英挂帅》中挥师出征的巾帼英雄,再到《九斤姑娘》里聪慧俏皮的民间女子,她塑造的角色无一雷同。

  她介绍,吕派唱腔优美华丽又不失俏皮,核心在于“善于塑造人物”,这也是她从艺近40年始终坚守的表演准则。

  能文能武 打破边界

  守正创新觅新机

  如今的越剧,早已跳出“才子佳人”的传统框架。吴素英坦言,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始终以“能文能武”为特色,不断突破题材边界,为剧种注入新活力。

  “我们既有《穆桂英挂帅》《陆文龙》这样的经典剧目,也有《屈原》《王阳明》这类深挖历史精神的新作,现在更有《胆剑千秋》这样的史诗级剧目。”吴素英说。

  她特意提到《胆剑千秋》,这部剧聚焦范仲淹、秋瑾、鲁迅等十数位越地英雄,打破传统戏曲“一戏一事”的范式,用群像演绎展现“卧薪尝胆”的千年精神,让越剧从此能驾驭大历史、大主题。

  “这不仅是剧目的多样化,更得益于演员表演技能的多元。我们既练得会文戏的细腻唱腔,也扛得住武戏的翻腾跌打,能尝试的题材自然越来越广。”吴素英笑着补充,言语间满是对剧团的自豪。

  而剧团的创新不止于题材。近年来,越剧在互联网上的“出圈”让吴素英倍感振奋:“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刷到越剧短视频‘入坑’,还有小朋友看了直播特意来学戏,互联网真是传艺的好渠道,让越剧走得更远、更年轻。”

  她深知,传统艺术不能守着“老底子”过日子,所以她从不排斥通过直播、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坚守”。“老技艺要保,但传播方式得新,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听见越音、爱上越剧。”

  谈及传承,吴素英的眼神格外坚定:“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老艺术家传下来的艺术,好好教给下一代青年演员。不只是技艺,还有老艺术家的精神,也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百家荟萃 全民共赏

  文化惠民架桥梁

  对于此次合肥市举办“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吴素英连连点赞。

  初到合肥,吴素英直言“亲切”。“这次从高铁站出来就发现,合肥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甚至饮食,都和绍兴很像。”她笑着说,这份地域相近性,让她登台演出时多了一份自在。

  在她看来,“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不仅是展示越剧的舞台,更是戏曲人交流共进的盛会:“昆曲的清丽、豫剧的铿锵、徽剧的雄浑,每种剧种都有值得学的地方,我们能从里面吸收太多养分。”

  这种开放融合的理念,也贯穿在她推广越剧的实践中。今年6月6日,位于绍兴柯桥古镇的吴素英越剧工作室正式开馆,这座集旦角元素微展馆与交流空间于一体的场所,藏着她“让越剧走进百姓”的初心。

  今年9月,工作室与绍兴市戏剧家协会联手打造的“戏聚越音会”曲艺专场更是掀起热潮,这场公益活动不仅对戏曲爱好者零门槛开放,更通过新媒体全程直播,让线上观众也能共赴越音之约,让越剧真正融入生活。

  “戏曲永远不会过时,它是如此具有魅力。所以这次百戏汇聚合肥,能让观众了解更多地方剧种,也能让我们从其他剧种里吸收好的经验。”

  从田间听戏的孩童,到舞台上的“千面花旦”,再到传承中的接力者,她用40余年的坚守证明:只要戏曲人守住初心、勇于创新,那袅袅越音定能跨越山海,在新时代传唱。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