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 博物馆,有戏!

时间:2025-10-16 17:37:35

文物音乐剧《寻找清风》。本报记者 徐旻昊 摄

  “你提灯,照无常。清风两袖,裹雷霆……”孩子们唱着和着,寻找“清风”和“像清风那样的人”,童声悠扬、徽韵满堂。创作灵感源自安博馆藏的徽州古民居冯仁镜宅,创作主题聚焦于海内外熟知的包公文化,这个由安徽博物院出品的音乐剧《寻找清风》,在馆演“全本”,出馆办“快闪”,为青少年带来欢乐,也带来传统文化的传播。

  文物音乐剧,“场景共创”催生“身份叠加”,专业的编剧、作曲等,成为博物馆的教育合伙人,在一个个新场景中发挥作用。“让观众快速走进徽文化场景”“让不同地区观众快速理解剧情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合伙人”的“快速”视角,也可以慢慢品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文物成“剧”,怎样“进场”?

  以文物为基础进行戏剧化创作破题,有优势吗?

  编剧的回答是肯定的。“其真实性与代入感强,因为文物是历史的载体,冯仁镜宅、徽州石狮这些实物能具象化支撑剧情,让观众快速走进徽州文化场景,比虚构题材更加真实可信。同时,文化内涵丰厚,文物或文创都带着特定的文化符号,不用编剧额外铺垫就能给剧情赋予深层价值。”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丁彦认为,这是文物成“剧”的优势所在。

  那么,这样的创作编排,除了优势有没有挑战呢?

  “一是‘文物叙事’平衡比较难,因为文物是静态的,要特别避免把剧情变成‘文物说明’,需要在尊重史实和制造戏剧冲突之间寻找平衡。二是儿童视角适配比较难,需要把厚重的文化转化成童真易懂的故事,既要保住文化内核,又要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和兴趣。”丁彦认为,在反复创作打磨中,团队运用了两种解决方式:用“奇幻故事”来串联文物,让文物和文创成为剧情道具;靠“音乐+互动”来活化表达,把文物内涵融进音乐唱段,让文化传递藏在游戏和表演里,彻底弱化“说教感”。

  博物馆与创作者,能否达成“1+1>2”?

  “成为‘合伙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契机,一方面是目标契合度,另一方面是资源互补性,这种‘文博资源+专业创作’的结合,为《寻找清风》打下了天然基础。”丁彦提到,由她主持的文化和旅游部青研项目《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徽州戏曲文化资源活化及线上传播》,其核心是推动徽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这与安博通过“教育合伙人”机制来活化馆藏资源的需求高度一致。

  “演剧+看剧+打卡寻宝”的形式,配合展厅讲解、社教活动、知识讲座等,创新融合打造沉浸式视听参观体验,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是实现文化教育与娱乐体验的完美结合的一种探索。

  对博物馆来说,文博戏剧打破了“静态展览”局限,成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活态形式。记者了解到,以《寻找清风》这部音乐剧为例,不仅让徽州文物等馆藏资源“走出展柜”,还通过剧场公演、商圈快闪、平台直播、纪录片上线等多种方式,扩大了博物馆的文化辐射范围,让文博场所从“参观地”变成“文化体验场”。丁彦认为,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博物馆就是一座“创作富矿”:实物文物提供了具象化创作素材,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注入作品深度,避免了创作陷入“无米之炊”或内容空泛的困境。同时,博物馆的平台资源还能促进作品的精准传播,比如《寻找清风》借助安博的馆校合作资源,传递给青少年群体,也为戏剧培养了年轻观众。

  文博戏剧上新,能否走向更广阔舞台?

  将馆藏文物活化为舞台剧的实践,在国内各级博物馆已有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陶俑从历史中“醒来”,《俑立千年》融合“科技+影像”,表演“话剧+舞蹈”;四川博物院跨界演绎话剧《苏东坡》,长沙博物馆创排小剧场剧目《寻长沙》……

  题材体裁创新,文博戏剧上新,但就市场层面而言,博物馆戏剧依然属于新兴事物,受限于演员、场地等多方因素,目前能够常态化演出的博物馆戏剧并不多。

  “实现更进一步的巡演,需要政策与资金支持、专业团队协作,并联合专业的演出运营机构负责巡演策划、市场推广等工作。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剧目内容迭代升级,让不同地区的观众能够快速理解剧情背后的文化内涵。”丁彦提到,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作为项目单位,负责了围绕剧目制作的纪录片《徽州古巷的追风之旅:带你打卡安博音乐剧〈寻找清风〉活动》,来展现台前幕后的生动故事,还融合了包公故里文化园等文旅场景,并将在多方线上平台发出,扩大受众群体,深入剧目体验。

  记者 晋文婧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