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线报 > 正文

千万毕业生的“过渡期”:一道需要共答的时代考题

时间:2025-10-17 15:15:09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当“毕业即就业”不再是唯一路径,我们如何理解青年的踌躇,又该如何为他们铺就更宽广的跑道?

  当“暂居家中”成为部分待业青年的现实选择,他们有时被简单地归类,这种缺乏同理心的视角,不仅遮蔽了当代年轻人所面对的结构性发展困境,也忽视了由此引发的家庭关系紧张与社会转型阵痛。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成因,并共同探寻建设性的应对路径。

  “有时候亲戚问‘怎么还在考’,那一刻真的很难堪,好像被困在备考的循环里,这种焦虑很磨人。”

  小熊(化名)已连续两年备战研究生考试,她坦言自己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偶尔刷到招聘信息,会突然心慌,担心如果再次落榜,是不是真的就落后于同龄人了。”

  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222万人,较去年增加43万人。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选择暂居家中,成为处于人生“过渡期”的一员。

  面对某些片面的标签,小熊表示:“他们把‘毕业即就业’视为唯一正确路径,却看不到每个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的真实挣扎。我们明明也在面对恐惧——怕考不上、怕找不到工作、怕辜负期望——却依然坚持努力,这怎么能叫逃避?”

  那么,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为何众多毕业生被挡在理想就业的门槛之外?我们又该如何共同破局?这已成为一道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时代考题。

  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是结构性矛盾之一。《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白皮书》显示,85%的企业认为高校培养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技能单一、协作不足”等问题。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变迁,导致学生缺乏市场所需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社会观念——尤其来自家长群体——仍普遍推崇体制内岗位、大型企业或高薪白领等“体面”工作,而轻视蓝领技术、灵活就业与创新创业等多元路径。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无形中压缩了青年人的选择空间。

  “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有时已滞后于行业发展,无论是所用软件还是所学理论,都与市场存在一定脱节。”一位职业教育教师指出。

  以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为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与时俱进,更强调领先半步。然而,高校的培养方案往往难以跟上技术迭代的速度:一些学校仍在讲授传统编程语言,而对当前热门的AI框架、大数据工具涉及较浅,导致人才供需之间出现明显断层。

  “复合型”要求与高筑的信息壁垒

  另一方面,人才招聘标准正不断抬升,“单一型人才”逐渐让位于“复合型人才”。崔同学在求职期间已投出上百份简历,他感叹:“优质岗位的要求非常高,几乎希望应聘者样样精通。”例如技术类岗位,深圳某公司对“大语言模型应用开发工程师”的要求,已从两年前的“了解机器学习基础”提升至“熟练应用人工智能与数据软件”;北京某科技公司更在2025年的招聘中明确“仅接受985/211应届生”。职业教育老师指出:“如今企业更青睐全能型人才。”

  社会经济转型中信息壁垒高筑,也使不少年轻人陷入“慢就业”的被动局面。由于教育体系对市场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即与行业机遇错位,最终陷入“无业可就”的窘境。当他们试图通过考研转换赛道,却又遭遇“第一学历歧视”等隐形门槛,进一步拖慢就业步伐。据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应届生中选择“慢就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分别从去年的18.9%、13.2%上升至19.1%、13.7%。这种结构性矛盾,使部分青年陷入“高期待—低匹配—慢就业”的循环。

  家庭角色与青年心态的挑战

  家庭教育的“过度保护”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年轻人独立面对挑战的进程。东亚家庭中常见的“优绩主义”倾向,使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代为处理生活琐事,导致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与职业探索精神的培养有所滞后。然而,当孩子无法达到“出人头地”的高期望时,缓冲与调整成为常见选项。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也为部分年轻人“暂居家中”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家长的焦虑在“容忍”与“望子成龙”之间反复摇摆,成为代际冲突的潜在引信。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加剧了年轻人在迷茫中的压力。一位高校辅导员表示:“我们父辈那一代,大学毕业还包分配。如今即便推荐工作,学生也不一定接受,因为大家的期望提高了。”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初出象牙塔的学子措手不及。学历日益成为优质岗位的敲门砖,考研因此成为许多人的“被动选择”。“本科毕业找工作竞争太激烈,很多好岗位都非常看重学历。”小熊说。这种“毕业即失业”的心理落差,容易引发强烈的挫败与自我怀疑,使部分年轻人以“主动降低期待”或“间歇性休整”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不确定的未来。

  若将视角从个体延伸至社会层面,便不难发现:看似个人的就业困境,实则是社会转型期多重矛盾的缩影。社会的阵痛不应简单归责于个体,唯有厘清其背后的结构性根源,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共同破局:构建多元支持体系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高校作为育人前线,应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积极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政府相关部门也需完善职业指导与信息平台,构建更精准、覆盖更广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的职业规划、技能培训与岗位对接服务;同时鼓励创新创业,健全灵活就业保障政策,并通过扶持乡镇企业、振兴县域经济,拓展“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例如,安徽农业大学与老乡鸡于2025年3月签署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开设“老乡鸡新农人班”,覆盖农学、园艺、食品科学等9个专业,定向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此外,全社会应推动形成“职业平等”的共识,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破除学历歧视。媒体与公众舆论亦应倡导多元成功观,尊重不同的职业选择,减轻青年“必须成功”的单一化压力。

  对个人而言,打破信息差、将自身追求与时代需求紧密链接至关重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高校已增列29种新专业,并大规模撤销、停招一批旧专业。新的变化蕴藏新的机遇,毕业生应主动跟进时代节奏,转变陈旧观念,合理调整期望。

  家长群体也应逐步放下“包分配”“铁饭碗”时代的固有思维,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接纳多元化的人生路径;理解子女的现实困境,加强亲子沟通,提供情感支持而非指责,共同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如职业咨询、技能培训等),协助孩子重建生活秩序与责任感。

  家长给予孩子真正的支持,应是助其走向独立。这意味着停止过度保护,逐步减少无底线的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设定温和而坚定的家庭规则(如分担家务、承担部分生活成本、明确“缓冲期”时限),鼓励子女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

  “空窗期”的价值与个体的主动作为

  “就业空窗期”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保持进取的心态。谈及小熊两年的备考经历,她的母亲表示:“就算最后没考上,这两年磨出来的韧劲,将来做什么都不会差。只要她开心、健康,我就支持。姑娘自己有主意,比什么都强。”某央企高管认为:“社会应对年轻人的‘空窗期’有更多包容。”某国企负责人也表示:“比起空窗期长短,我们更关注他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是否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

  当前,社会对年轻人“空窗期”的包容度正出现微妙转变。在此背景下,年轻人更应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接纳阶段性挫折,停止自我否定或一味逃避。要认识到“理想工作”往往需要时间与努力去争取,甚至需要适时调整目标。应主动探索未来方向,提升自身技能,积极了解市场需求,参与职业培训、考取相关证书、争取实习或兼职机会以积累经验。拒绝眼高手低,勇于尝试下沉市场、新兴行业(如养老、环保、乡村振兴)、自由职业或创业等多元路径,在实践中明确方向。在心态层面,可从减少无意义的消遣时间做起,主动寻求学校就业中心、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或可信赖长辈的支持,也可加入社群,寻找同行伙伴。

  结语

  青年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将暂时未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简单等同于负面标签,不仅是片面的,更是一种伤害。这不仅忽视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复杂社会、教育与家庭因素的影响,也否定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潜力与尊严。

  健康的情感联结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但当这种联结成为唯一的价值纽带,且建立在逃避成年责任、依赖父母供养的基础上时,关系便会趋于失衡。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帮助年轻人重建其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多元价值——如经济自主、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等,而非否定其情感价值。

  “暂居家中”现象是社会转型期阵痛的缩影,是教育、经济、家庭与个体因素交织的结果。将其标签化并施以道德批判,无助于问题解决。真正的出路在于:社会提供更多元的路径与更公平的机会;家庭转变观念,学会适时放手与正确引导;年轻人自身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主动寻求成长与突破。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理解与协同努力的过程。与其刻薄指责,不如共同寻找出路,帮助这些暂时“搁浅”的年轻人重新找到人生的锚点,再次启航。当教育不再只是通向单一成功的独木桥,当家庭成为跌倒后重新出发的港湾而非逃避的温床,每一位青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翱翔的天空。

  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勇敢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中,让这个时代的晨曦,因他们独特的光彩而更加明亮。(周希祺、栾惠群、王梦圆、胡亦心)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