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徽州黟县的青瓦白墙之间,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宛若一幅水墨长卷。在这座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古村落里,藏着一份独特的文化“宝藏”。二百余幅古楹联,高悬于胡氏宗祠的梁柱上,如精神图腾,静默传承着千百年的胡氏家风,无声地滋养着一代代西递人。
胡时滨,男,黟县西递村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届毕业,研究生学历,安徽省“七五建功章”获得者,黄山市首届“教坛新星”,省级非遗“徽州楹联匾额”传承人。身为对家乡文化怀有深厚感情与责任感的学者,胡时滨很早就意识到,这些楹联的价值远不止于文物。漫步于祠堂,指尖抚过古楹联苍劲而斑驳的字迹,他的心中涌动起难以忽视的紧迫。岁月流转,风雨剥蚀,这些木质楹联正一天天变得脆弱,更令他忧心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一代与这些古老智慧之间的联结,似乎正逐渐淡去。他明白,若不能使这些箴言走出祠堂的深重大门、融入日常,它们终将只是橱窗中静默的“标本”。
于是,一个“化静为动”的传承计划,在他心中悄然生根。他带领村民与专家,对全村古楹联展开系统普查、登记、拓印与修复,并整理西递文化资源。由他编著或主编的《西递旅游发展之路》《西递村志》《西递楹联通览》等专著陆续出版,这一系列工作,为这份遗产建立起坚实而科学的档案。2006年,“西递楹联匾额”成功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时滨也成为徽州楹联省级非遗传承人。
但胡时滨的思考并未停滞于“收集”与“保护”。他更着眼于“传承”与“创新”。在多年实践之中,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书香门牌”。他倡议,让每户村民认领一幅与自家理念相契的古楹联。“我们不仅要认得这些字,更要读懂其中的意,践行其中的理。”他在村民大会上动情地说道,“让祖先的智慧,从祠堂的梁柱,走进每家每户的门楣,成为我们每一天都能看到、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的家规。”
这一倡议获得村委会与村民的热烈回应。很快,由镇村统一设计、制作的“书香门牌”悬挂于西递村每家每户的门头。原本汇集于祠堂的楹联,此刻如精神的种子,撒遍整个村落。“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些蕴藏处世哲学与道德规范的联句,不再遥远,而是成为了每个家庭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坐标。
胡时滨看着这些变化,倍感欣慰。这些门牌,不仅是对先人智慧的崇高致敬,更成为规范言行、塑造家风的“精神戒尺”。村民茶余饭后会品读楹联,教育子女时常引用楹联,邻里相处也更自觉地践行楹联所倡导的谦让与善良。古老的楹联,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肌理。
为了进一步扩大西递楹联的文化影响力,自2014年起,担任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与徽州文化黟县研究所秘书长的胡时滨,每年都会为前来西递研学的青少年和游客举办十余场楹联文化讲座。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桃花源里迎新春,遗产地内征佳联——西递古镇全国春联征集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每届大赛均收到海内外应征佳作数千幅。西递的征联、评联、写联、贴联、赏联活动,多次被央视“一年又一年”节目现场直播,已成为西递旅游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如今,漫步于西递村的青石巷弄,就仿佛走入了一道流动的家风长廊。每一块门牌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每一副楹联都是一种传承。胡时滨以他的智慧与坚守,让西递的家训精神跨越时空,在寻常烟火中深深扎根,于人们的行走坐卧间生生不息。他所守护的,不仅是楹联,更是一座村落、一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文化灵魂。(程方妍)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