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8月11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大皖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居全国前列。同时,开发生物多样性智慧数据系统,建立基础物种数据库,累计录入调查数据8万余条。
近年来,安徽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构筑多渠道“两山”转化路径。歙县以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出台200多项新安江生态保护制度及配套政策,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累计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9.9亿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安徽潜水(潜山段)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潜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案例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2024》。旌德县成立全省首家“两山合作社”,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完成全省林业碳汇交易第一单。
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先后推进四个批次58个县域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名贵中药材黑柄炭角菌等一批安徽省新记录种;首次记录到亚洲黑熊在安徽活动影像;今年2月,巢湖上空数万只鸟形成“鸟浪”,现实版“大鱼海棠”奇观火爆全网。
去年年底,安徽公布了首批3处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通过完善的室内外设施、专业人员团队、特色鲜明的体验课程等,让大家能够近距离感受生态之美、了解生命之奇、体验自然之趣。
深化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强毗邻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协议》,推动跨省相连的21个设区市(区)共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共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盘棋”。下一步,我省将继续以省际毗邻地区为突破口,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张大为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