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退休后他重拾停歇了40年的画笔,短短数年创作了近二百幅名人肖像作品,相继被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80多家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永久收藏和陈列。令人赞叹的是,这些凝聚其大量创作心血与智慧的作品,均是无偿捐献。他说,自己画的是“情怀”,是“使命”,是对革命先驱的敬仰,是对历史的尊重。他的举动赢得社会上的广泛赞誉。
斗室里的“造像师”:每一笔都藏着“画外功”
初见徐亚东先生,声音洪亮、身姿挺拔、步履坚实,由于长期酷爱运动,全然不像70岁老人。现在他全身心投入名人肖像创作中,从来没有休息日。
8月8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徐亚东的画室,说是画室其实只是10平米左右的“斗室”,屋内除了摆放一张画桌,墙壁挂满他的画作,一幅《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巨幅画像占据了整面墙壁。他说,这幅为定远县档案馆创作的画像即将完成创作,他将请当地年近百岁老书法家舒峰先生题写上毛主席这首诗词。
徐亚东展示即将创作完成的毛主席画像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徐亚东重提停歇了40年的画笔,精心创作了列宁、斯大林、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六幅名人肖像画,然后寄给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数月之后,他欣喜接到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文化处长拉宾回复,通知他这组作品已被俄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收藏,并评价托尔斯泰画像中“鹰一样的眼睛”,称其为“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
这位文化处长的点评,与作者创作灵感不谋而合。徐亚东告诉记者,托尔斯泰眼睛的画法,灵感正是来自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描写:他的眼神坚毅而深邃,仿佛能够洞察一切人性的弱点。
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发来的感谢函
“功夫在画外,厚积而薄发。”徐亚东坦言,事实上他的许多肖像画作品都从相关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故而能画出人物的灵魂,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神韵。
其实,多才多艺的徐亚东年轻时就热爱读书写作,并陆续在《安徽日报》《安徽文学》《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1991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只是令他没有想到是,这一经历竟成了他重提画笔后的“画外功夫”和“源头活水”。
画的是“情怀”:烈士后代的“革命必修课”
“我创作的名人肖像画,都是无偿捐赠的,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宗旨和信念。”徐亚东说,六年来在这间简陋的“斗室”里,他创作了近200幅名人及革命先辈的人物肖像。
徐亚东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他出生在革命家庭,大伯父是乡农抗会主席,三伯父参加了新四军于1942年在对日伪作战中英勇牺牲,一年后父亲继承三伯父遗志参加了新四军,并成为“中国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的战友和部下。“我是党员,又是革命后代,为先驱们画像是我的情怀和使命!”徐亚东说。
2024年8月16日是焦裕禄百年诞辰,徐亚东捐赠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两幅画像入藏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其中一幅年轻时的焦裕禄形象,由于原始照片模糊不清,创作难度极大,但最终作品受到焦裕禄子女们的高度认可,被誉为焦裕禄逝世以来“相似度最高的”焦裕禄画像。
几年来,徐亚东陆续画过很多名人画像,近200幅作品被名人故居或革命烈士纪念馆收藏,其中有10多家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有人戏说,画像就是‘照小葫芦画大瓢’,这话说的对也不对!”徐亚东说,肖像画家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实现肖像与本人最大的样貌相似,更重要的是准确传达人物性格和个体特征,通过绘画语言展现人物的个性。
14岁的“少年画师”:被中断的梦想,藏了40年
然而,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将这么多名人画“活”了的徐亚东竟然没有进过一天美术班,而是自学成才,并且被称为有“绘画天分”的那种。随后,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过往的绘画故事。
徐亚东14岁时创作的《唤起工农千百万》毛主席油画得以保存
天资聪颖的徐亚东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尤其善长人物绘画,但在当年,这份天资并没有被家人和老师过度重视。
1969年,当时的定远中学需要画一幅毛主席画像,14岁学生徐亚东被校领导指定担当重任,数天后一幅名为《毛主席送芒果给进驻清华大学工宣队》巨幅油画像矗立在学校大门头,栩栩如生,轰动全县,更引得县文化馆专业画家吴正东老师啧啧称奇,并评价其“有天分,造型能力很强”。第二年,应学校要求,他又在学校操场上画了两面约五米高的《毛主席去安源》和《东方红》巨幅油画,再次轰动全县。
1973年,因为爱惜年轻徐亚东的绘画才能,县文化馆吴正东老师将其引荐给安师大美术系招生老师,希望他能继续深造进一步学习绘画理论和技巧,这正是徐亚东梦寐以求的。
然而,单位领导说什么也不放人,满怀美好憧憬的他冲动之下将之前的画作尽数销毁,唯独那幅珍贵的《唤起工农千百万》毛主席油画得以保存下来没有损毁。从那以后徐亚东便再也不提绘画,这一封笔就是40多年。
然而,在军人之家长大的徐亚东,无论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对革命先辈的特殊崇拜情节牢记在心,经常围在父亲身边听他讲述革命故事。
父亲的眼睛:“不敢懈怠,因为他在看着我”
钱伟长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上海大学首任校长。2023年,徐亚东在上海一大纪念馆捐赠陈独秀肖像作品时,引起上海大学相关专家关注,并受邀为钱伟长先生和红色教授、红色学员作画。
“太传神了,栩栩如生!”当钱老的肖像作品一经展示,当即得到该校专家和领导高度认可。随后,徐亚东共有18幅肖像作品被上海大学博物馆收藏。为表彰其为该校做出的特殊贡献,2024年4月,上海大学博物馆特聘徐亚东为客座研究员。
随着在圈内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找徐亚东画名人肖像的纪念馆和个人也越来越多。对此,徐亚东说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清醒认识,决不会因“热度”提升而迷失自己。
2024年,徐亚东在向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捐赠江姐人物肖像时,由于太过逼真,纪念馆请他再为陈然(《挺进报》主编陈刚原型)和王朴烈士作画,并询问是有偿还是无偿捐赠。徐亚东哽咽地说:“我的伯父是革命烈士,为烈士们作画怎能要钱?拿了钱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徐亚东为红岩博物馆创作的江姐、陈然和王朴三位烈士画像
在徐亚东的画室里,一幅头发刚直、浓眉慈目、眼睛炯炯有神看向前方的老人素描画像悬挂在醒目位置,这是徐亚东专门为父亲作的画像。他说,每当走进画室都能感觉父亲在看着他,因此他更不敢有半点懈怠。
如今,徐亚东的作品已被80多家纪念馆收藏和展陈。他的近期目标,是达到100家馆藏。他说:“只要身体吃得消,我就会一直画下去。我画的不是画,是对革命先辈的敬仰,是对历史的尊重。我想让年轻人知道,那些革命先辈不只是书本上的名字,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摄影报道
编辑 崔恒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