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商速刊 > 正文

山河铭记| 红色档案《抗敌报》:烽火中的战斗号角

时间:2025-08-26 23:10:17

大皖新闻讯 泛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穿越八十余载时空,静静诉说着昔日的战火纷飞——这便是珍藏在安徽省档案馆的《抗敌报》。这份报纸作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宣传阵地,记录着新四军与安徽人民共同抗日的峥嵘岁月。

战火中诞生,周恩来亲题报头

1938年5月1日,《抗敌报》在皖南正式创刊。这是新四军军部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南地区的主要报纸。

在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的提议下,报纸从最初蜡纸印刷的8开1版,逐步发展为石印、铅印的8开3日刊,共出版了221期。

在安徽省档案馆,大皖新闻记者翻开了已经泛黄的报纸。报头从右向左书写,左边署有“周恩来”的名字。

原来,《抗敌报》的报头题字,最初是由木刻老工人黄立中雕刻。1939年2月,周恩来同志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应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政治部宣传部长朱镜我的要求,周恩来同志欣然提笔为《抗敌报》题写报头。

目前,安徽省档案馆珍藏着较为完整的《抗敌报》。报纸以战士为主要读者对象,文字通俗易懂,编排新颖活泼。先后开辟了《文艺》《战士园地》《抗敌剧场》等副刊,每期发行量约千份,成为战士和群众的重要精神食粮。

记录烽火岁月,五期连载繁昌大捷

安徽省档案馆珍藏的《抗敌报》中,从1939年11月到12月只出版了八期,其中五期的头条都是繁昌大战。《敌再度进犯繁昌 我予以迎头痛击》《繁昌再度克复 粉碎敌寇扫荡》等醒目标题,记录着这场重要战役。

1939年1月至12月,时任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指挥第三支队采取运动防御、伏击、夜袭等多种战法,消灭日军数以千计,胜利保卫了繁昌。其中以第四次保卫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

第四次繁昌大战是围绕着保卫塘口坝而开始的。战役历时22个小时,日军先后投入兵力达2200多人、死伤400多人,新四军仅伤亡80多人,并缴获大量战利品,有效地打击了日军。

当时是全民抗日,为支援新四军抗击日军,繁昌人民成立了工人、农民、青年以及妇女、儿童抗敌协会等众多抗敌团体,这些抗战团体纷纷支前参战,仅直接参战的猎户队员就有570人。

《抗敌报》后来发表了《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还创作了歌颂五战五捷保卫战的《繁昌之战》歌曲,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国际视野传播,海外友人声援抗战

不仅如此,《抗敌报》还展现出国际视野,登载了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写的《新四军优秀的伤兵医院》和《史沫特莱在皖南》,报道其在皖南新四军军部驻地的活动情况。

埃德加·斯诺的《新四军印象记》也刊载在《抗敌报》上。斯诺在报道中写道:“新四军成立一个月后,它的部队就在成千上万的地方民众和伤兵员的欢送下,从岩寺挨次出发了。”

这些外国友人的文章和报道,让世界了解了新四军英勇抗敌的事迹,推动了抗战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为扩大影响力,地下工作者想出了巧妙的办法:把《抗敌报》剪成细条夹带出去,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重新拼接印刷并广泛发行。身处沦陷区的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积极作战的消息后,抗日热情被极大鼓舞。

告别皖南,发表临别赠言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时,《抗敌报》出版告别号,并发表了题为《临别赠言》 的社论。

社论慷慨陈词:“亲爱的皖南父老兄弟姐妹们,新中国的灿烂前途照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重温今日依恋的情景,而欢欣鼓舞于新中国的诞生!”

告别号还同时发表了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告皖南同胞书》,宣布终刊。至此,在安徽出版了两年多的《抗敌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这些珍贵的报纸安静地躺在安徽省档案馆中。这些泛黄的纸张,将继续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故事,让后人永远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通讯员 黄斌

编辑 王翠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