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盛夏八月,热浪滚滚,但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的工厂化养蚕基地却凉爽宜人,一批批洁白的蚕茧整齐地分布在恒温恒湿恒氧厂房的养蚕架上。
8月26日,“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走进槎水镇中畈村。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全国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科技的华丽转身。
产业蝶变:土洋结合的创新实践
走进中畈蚕桑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多层养殖架,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蚕宝宝。与传统养蚕方式不同,这里看不到桑叶随意堆放,也没有嘈杂的人工劳作场景。
车间内温度、湿度、氧气等环境参数均由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据介绍,2023年,中畈村与安徽鑫缘天柱茧丝绸公司合作分三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自动化养蚕工厂。
“工厂做到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科技化养蚕,打破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向采访团记者说道。
槎水镇是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养蚕大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家家户户养蚕,养蚕收入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2016年之前,中畈村还是槎水镇9个贫困村之一。脱贫出列后,村里经过考察学习、走访调研,决定引进专业经营主体,实施工厂化养蚕。
“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最少要有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谈何容易?”杨红旗回忆起当时的困境。
面对资金难题,中畈村选择了“土洋结合”的路径。全自动化生产线是只见机器不见人,但中畈村改成半自动化生产线,使用一些人力,把投资成本大大降了下来。
科技赋能:解决传统养蚕痛点
“以前养蚕既得种桑采叶,还要懂技术。”养蚕已有40余年的杨红旗感叹,传统养蚕是一项非常辛苦的生产劳动,而工厂化养蚕则系统性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痛点。
传统栽桑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限制,每年只能饲养春、中秋、晚秋三季蚕,有明显的季节性。人工投喂饲料养蚕不需要采食桑叶,不仅没有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这样可以长年养蚕。工厂化养蚕还节省了种桑养蚕空间,变家庭养蚕为工厂养蚕。以1亩桑田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2张蚕,把桑叶加工成饲料,亩桑就能养近10张蚕种。
相比桑叶养蚕,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可省人工75%。再结合后期工厂化养蚕,机械化操作,现在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养蚕的村民大量增加。
“通过质检发现工厂化养出来的蚕茧质量非常棒,茧丝长度1286米,高于传统桑叶蚕茧丝,达到了5A等级。”杨红旗自豪地说。
未来规划: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丝路
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如今该产业园每年向周边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次蚕,村里发展工厂化养蚕以后,我们可以一年养6批次,收入翻番。”中畈村村民告诉记者。
2024年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增加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8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同时,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站在已经投产的“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和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前,杨红旗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蓝图。“下一步我们准备发展‘蚕桑+文旅’,开展蚕桑研学、蚕桑农事、蚕桑文化节等形式的农文旅活动,加大桑枝木耳、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特色蚕桑村。”
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科技养蚕正推动着蚕桑产业实现华丽蝶变。这一改变不仅让古老的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姚一鸣 余康生
编辑 陶娜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