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在淮河中游,有一座被誉为淮河防汛“定盘星”的水利工程——王家坝闸。这里不仅是淮河防汛的关键节点,更见证着沿淮人民与洪涝灾害抗争的奋斗历程。从守护安澜的水利工程,到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从安居乐业的庄台,到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阜南县正走出一条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创新之路。8月27日,大皖新闻记者随同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澜”采访团走进安徽阜南,探寻这背后的故事。
王家坝闸:“定盘星”守护淮河安澜
王家坝闸坐落于淮河上、中游交界处,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的安徽省阜南县,是淮河干流首个蓄洪区——蒙洼蓄洪区的进洪控制工程。这座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重大水利工程,始建于1953年,2003年汛后实施除险加固,设计闸上保证水位29.30m,闸下蓄洪水位27.80m,相应蓄洪量7.5亿m³,进洪流量1626m³/ s。闸室采用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共13孔,每孔净宽8m,总宽118m。
图为王家坝闸
8月27日上午,在王家坝闸管理处主控室,大皖新闻记者看到了13孔闸门,每孔闸门之间是混凝土墩子,“总共有13孔,每孔净宽8米,每孔闸门重15吨,王家坝闸自建成以来,总共经历了13个洪水年份,16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总量75亿立方米,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
图为王家坝闸上共有13孔闸门
红亮箱包:从灾后重振到扬帆出海
位于王家坝闸旁的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开闸,蒙洼蓄洪区第16次启用蓄洪,红亮箱包遭受很大损失。多年过去了,红亮箱包早就从损失中走了出来,成为一家专注于箱包研发与生产的企业,现有职工170多人,女职工占公司总人数90%以上,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每月3500元左右,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
8月27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走进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缝纫机嗡嗡作响,女工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她们的手指在布料间翻飞,专注地完成每一道工序。
图为女工们正在忙碌着
45岁的郑继影家住王家坝镇李郢村,2015年刚建厂时,她便进入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工作,目前是生产车间一组组长,负责生产工序和产品质量。郑继影告诉大皖新闻记者,正常每天工作8小时,但现在厂里订单越来越多,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市场,愿意加班的同事可以计件自愿加班。“但有事的话,我们随时可以请假,厂里管理很人性化。”采访中,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亮则向大皖新闻记者表示,正考虑工厂的下一步发展,筹备新的生产车间,与目前的生产能力形成互补。
图为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西田坡庄台: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在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一座始建于1953年的庄台——西田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华丽转身。西田坡庄台是历史的见证者,1991年加高加固,形成面积13.2亩,高30.55米的安全庄台,曾守护着124户426人的家园。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居民迁出,目前仍有36户93位乡亲在此坚守。
8月27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来到西田坡庄台,民居错落有致、巷道整洁,居民家门前的枣树挂满了枣子,屋前的水泥地上正晒着稻谷,村口的公共卫生间干净整洁。
图为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
近年来,西田坡庄台立足庄台特色的自然风光,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日子越活越红火。8月27日下午,曹集镇人大主席张文举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目前曹集镇正在开展利民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依托庄台自然资源,发展农业观光、养殖垂钓产业;聚集人文资源,在环境改造中增加党建文化、防汛应急的元素,丰富红色文化场景,把西田坡建设成为党性教育基地、防汛应急安全教育基地;“聚焦群众需求,提升庄台基础设施,如打造小菜园、小禽园、新建公厕、进行户改厕等,提高群众生活便利度,让群众日子越过越舒心。”张文举说。目前,西田坡庄台已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重走红色足迹的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图为西田坡庄台的道路
从守护淮河安澜的王家坝闸,到灾后重振的红亮箱包公司,再到文旅融合的西田坡庄台,阜南县正书写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这里的发展变迁,不仅见证了淮河治理的辉煌成就,更展现了沿淮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摄影报道 实习生 陈森阳
编辑 方伟阳
来源: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