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开展暖“新”关“淮”活动、实施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在淮北相山,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治理工作正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党建领航:基层治理“新引擎”轰鸣启动
相山区是淮北市的主城区,常住人口达55万人,辖区内社区与小区众多,人口密度大。
面对复杂多元的群众群体,如何切实解决他们的需求成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山区委社工部精准发力,聚焦基层党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以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方式,推动社会工作从“专业服务”向“治理生态”跃升。
在相山区东山街道,每周二清晨都会上演这样温馨而有序的一幕: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几摞材料,社区工作人员准时“出摊”办公。社区民政、社保、计生等业务骨干化身“政策讲解员”,为居民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与政策宣传;志愿者们则化身为“爱心使者”,开展健康义诊、爱心义剪、法律宣传等丰富多彩的便民活动。
“针对部分社区服务阵地狭小、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创新推出‘办公晨摊’这一基层治理新做法。”相山区委社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把办公桌搬到群众聚集场地,如同将优质服务的“直通车”开到群众身边,切实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公共服务更加精细、精准、精确。
目前,“办公晨摊”已常态化开展,各社区每月定期“摆摊”,累计开展服务活动50余场次,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120余件。这一创新举措,让服务与群众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让温暖真正走进了居民的心坎里。
多元共治:基层治理“协奏曲”激昂奏响
相山区积极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广泛邀请辖区“大工委”“大党委”成员单位、热心公益商家、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与社区组建“益联体”公益事业联合体,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目前已推动90余家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政机关参与社区共建,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
这一转变带来了显著成效: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时长增加一倍,群众办事平均时间从3天缩短到1小时,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从82%提升至96%。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在“雷云说事拉理室”,居民们围坐调解矛盾;在“聚心茶馆”,大家商量小区绿化改造方案;在志愿服务队里,年轻人主动报名照顾独居老人……这些生动场景,见证着基层治理的实效与变化。
在相山区,基层治理的步伐从未停歇。目前,相山区共有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98个,其中民生服务54项、小区治理12项、网格化服务管理5项、矛盾纠纷化解5项,其他22项。这些项目如同跃动的音符,在相山大地奏响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人民至上的基层治理最强音。
创新服务:基层治理“暖阳光”持续普照
创新是基层治理的活力源泉。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淮北市委社会工作部聚焦基层治理,创新服务群众,在全市多地开展“红淮集市”活动,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红淮集市”坚持以组织“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的方式,推动街道各类资源力量下沉,通过开展不同主题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便民服务,让城市温度在基层持续传递。
2025年1月22日,这一天对于相山区的新就业群体而言,是一个充满温暖与关怀的特殊日子。相山区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开幕暨首期“红淮集市”开市活动举行,自此,服务新就业群体成为活动重点聚焦的方向。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精心设置了政策宣传、流动办公、暖“新”关“淮”等8类共21个服务摊位,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发放暖“新”礼包。截至目前,相山区已组织各类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30余家参与到集市活动中,开展活动122场,累计服务群众8.4万余人次。
一场场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一次次服务的传递,更是一座座连接党心与民心的桥梁,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基层治,天下安。相山区正以笃行不怠的姿态,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持续深耕细作,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记者 赵天祥 王菲 刘鹏玉)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