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烈山区杨庄司法所始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紧扣“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主线,聚焦矛盾化解、特殊人群管理、法治宣传、基层法治建设四大核心任务,为辖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创新“司法前置”,筑牢基层治理防线。杨庄司法所首创“司法前置”工作模式,联合综治、信访部门建立“矛盾调解中心”一体化平台,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同时,在7个社区设立9个“百姓说事点”,选聘40余名优秀调解员组建专业化队伍,并实施“十百千”工程培育计划,年均开展调解技能培训4场次。通过“流动调解+固定接待”相结合的方式,将调解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有效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
构建闭环管理,创新特殊人群服务。杨庄司法所严格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必接必送”制度,重点对象衔接率达 100%,并建立“司法所-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帮教小组,为每名对象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此外,针对特殊人群困难家庭实施分类帮扶,建立“一人一档”帮扶档案,开展“阳光关爱”精准帮扶行动。同时,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对辖区失联人员开展拉网式排查,成功找回失联对象8人,实现辖区失联人员清零,建立特殊人群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不发生脱管失控现象。
打造立体矩阵,营造全域法治氛围。杨庄司法所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联合街道各部门打造“法律七进+互联网”普法模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民法典、反诈、禁毒等专题宣传活动2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覆盖群众5000余人次。此外,司法所所长担任草庙小学法治副校长,定期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累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专题课程8堂,覆盖师生800余人。
强化基层基础,提升依法治理水平。制定街道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规清单,将法治学习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每年开展专题学法活动不少于12次,并建立领导干部法治档案,将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建立街道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对规范性文件、合同协议等进行全面审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此外,组织执法人员参加资格考证培训,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台账,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基层执法水平显著提升。
杨庄司法所通过矛盾化解前置化、特殊人群服务闭环化、法治宣传立体化、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系列扎实举措,不仅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以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法治需求、以严密管理筑牢社会稳定防线、以系统普法涵养全民法治素养,在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切实发挥了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辖区持续保持和谐稳定、推进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法治根基,也为新时代基层司法所践行“司法为民”初心,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江帆)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