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办事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孩子的教育救助很快就批下来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9月份的一个上午,在濉溪县南坪镇便民服务大厅,低收入户王女士填好表盖好章,很快办好相关事项,难掩感激之情。这是南坪镇推进防返贫帮扶政策与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的生动缩影。自试点启动以来,该镇以“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为目标,从制度、服务、保障三端发力,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困难群众。
机制融合:架起高效服务“连心桥”
“一趟路、一个窗口、一套流程,再也不用来回跑了。”刚办完低保边缘家庭认定的村民李某点赞道。为破解政策衔接中的“壁垒”,南坪镇率先从机制改革入手,将原“低保评审会”升级为“低收入人口联审联批委员会”,统筹民政、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力量,实现“一个口子进、分类施策出”。
在为民服务中心一楼,新设立的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窗口格外醒目。窗口推行“一次申请、一次授权、一次认定”模式,依托淮北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已为1038户家庭完成经济状况核对,新增低收入人口41户53人,因家庭条件改善等原因精准退出50人,动态管理实现“零差错”。
精准滴灌:织密多元救助“保障网”
“不仅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还帮着申请了危房改造,现在日子有盼头了!”肢体残疾的坪西村村民张某说。他家的变化,源于南坪镇构建的“全方位监测、多层次救助”体系。
该镇打通社会救助大数据与医保、残联等部门信息壁垒,重点监测重病、重度残疾、就业不稳定等群体,累计处置预警信息42条,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推行“8+1+N”多元化救助模式:临时救助为51人发放10.57万元,教育救助覆盖108人次,4户危房改造全部完工;248名低收入群众走上公益性岗位,178户通过产业发展、入股分红增收;光明乳业、博瑞服装加工厂等企业吸纳30余户就业,“救急难”互助社与“义诊”“义剪”等公益活动惠及800余人。
持续发力:筑牢长效帮扶“压舱石”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长效。我们要让‘衔接并轨’不仅是试点,更成为民生保障的常态。”分管此项工作的同志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三个方向持续发力:紧盯“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动态监测更精准;拓展“物资+服务”救助模式,鼓励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产业+救助”新路径;深化专项治理,确保资金规范使用,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