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童街道地处濉溪县境内,与韩村镇地域交织,作为因矿而建的独特街道,在“三供一业”移交后,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管理权责交叉等众多历史遗留问题,道路破损、雨污管网堵塞,这些“老大难”问题一度成为困扰居民日常生活的“心头病”,也是对街道党委治理能力与水平的严峻考验。面对复杂局面,临海童街道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创新性地探索出一条以街道党委为核心、周边乡镇党委协同、驻地厂矿企业支持的“三方共治”新路径,并充分激活居民议事动能,将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书写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篇章。
建机制,搭平台,筑牢“三方共治”压舱石
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单靠街道一方“单打独斗”难见成效。街道党委深刻认识到,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和权属界限,凝聚最大共识与合力。为此,街道党委主动牵头,与韩村镇党委、主要厂矿企业建立了“三方联席会议”机制。
该机制定期召开,围绕辖区内的重大民生问题和紧急事项进行会商。会议上,不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同坐一条凳”。针对道路、管网等权责不清的公共设施问题,三方共同现场勘查、共同厘清责任、共同商议方案、共同筹措资源。街道发挥主导协调作用,韩村镇提供属地管理、施工环境保障,厂矿企业则依据移交协议和历史渊源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了“街道协调、镇村支持、厂矿配合、合力攻坚”的高效联动格局。

三方联席会议现场。牛雯儒 供图
听民声,汇民智,激活“群众议事”内生力
基层治理,人民是主体。在推行“三方共治”的同时,街道大力推动“居民议事会”制度落地生根。各社区党组织牵头,搭建起“开心茶馆”“书记有约”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平台,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和“评判官”。
“老车队大院积水”问题的解决,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体现。问题出现后,社区党组织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引导大家“自己的家园自己议”。居民们不再是简单的抱怨者,而是积极的建言者。有熟悉老院落情况的老师傅指出了疑似堵塞的关键点,有懂建筑的居民提出了院内管网初步疏通的可行性方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汇总形成了一套包含院内自查自纠与院外协调疏通的初步解决方案。这个由居民自己议定的方案,为后续的三方协商提供了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民意基础和行动方向,也改变了以往的“干部干,群众看,最后骂声一大片”的工作局面,从“你办我看”变为“互商共办”。

社区召开居民议事会征求群众意见。宋世英 供图
协内外,破壁垒,打赢“积水治理”攻坚战
居民议事会形成了共识和方案,但要彻底根治积水,关键还在于打通“内外循环”。院内的问题居民可以参与解决,但涉及与韩村镇交界的雨水管网以及与厂矿企业权属道路、管网的衔接,则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面对这一治理“瓶颈”,街道党委主动担当“总协调人”职责,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
针对积水难题,街道牵头联动韩村镇、临涣矿与居民力量,高效推进问题解决。先是携居民议事形成的方案开展联合勘查,结合群众智慧与专业分析锁定管网老化、管道不通等症结;再通过三方联席会议明确分工,街道统筹协调、组织居民配合,韩村镇监督辖区内施工和做好施工保障工作,厂矿企业负责工程总体施工,同步协商解决资金、施工衔接问题,达成责任共担、优势互补的共识;最终三方同步行动、紧密配合,居民代表参与监督,成功打通排水堵点、连接断点,构建起畅通的排水系统,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
雨停了,路干了,居民的心也暖了。几位居民代表自发地将一面印有“情系群众为民解忧,倾听民声造福百姓”的锦旗送到了街道。这面沉甸甸的锦旗,不仅是对街道党委工作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居民主动议事、街道穿针引线、三方协同发力”这一创新治理模式成效的最有力见证。

社区居民为街道领导送锦旗现场。杨韩丽 供图
展望未来,临海童街道党委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三方共治”模式,不断丰富“居民议事”内涵,以解决更多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关键小事为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勾勒出一幅“组织有力量、治理有章法、服务有温度、群众有笑脸”的和谐社区新图景。(王玮琪)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