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连续阴雨让烈山区烈山镇南庄村5条核心田埂路沦为“烂泥潭”。浮泥下,坑洼深及脚踝;路口处,大型收割机寸步难行;田埂间,村民人工掰玉米常打滑摔跤——丰收季的采收工作,一下陷入了困境。面对这一紧急情况,烈山镇人大代表迅速响应,以“攻坚丰收路、护航秋收季”为核心,用实际行动扛起履职责任,全力保障村民秋收无忧。

把“急难清单”转化为“攻坚方案”。“秋收误一天,对玉米的影响就多一点!这事儿等不得、慢不得!”在南庄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紧急碰头会上,周劲同志的话,道出了在场4名镇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作为烈山镇“民生急事快办”机制的重点场景,南庄村当天便启动应急响应。镇人大代表牵头,联合村“两委”、党员志愿者组建“秋收道路抢修小组”,将“通路保收”明确为当前头等民生大事。雨还没停,代表们已钻进田间。他们手持铁锹探路深浅,握着卷尺丈量距离,沿着5条受损道路逐米排查。仅一个上午,代表们深一脚浅一脚走完3公里路段,精准摸清23处严重坑洼的位置、深度和影响范围。
以“众人拾柴”点燃抢修热潮。“抢修通路保秋收,党员群众跟我上!”抢修小组的倡议通过村广播传出后,党员志愿服务队20名队员迅速集结,全员到位。雨雾笼罩的田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人大代表们的裤腿裹满泥点,仍蹲在最深的坑洼旁,与挖掘机师傅反复比划着平整高度;志愿者们或搬运碎石,或平整路面,分工明确、干劲十足。经过两天连轴奋战,3公里损毁道路全部修复完毕,重新恢复通行。收割机顺利开进田间,村民们也能安全采收玉米,秋收难题迎刃而解。
用“常态守护”筑牢民生根基。“路修好了,更要守得住,不能等明年秋收再犯难。”玉米收割季刚结束,代表们与南庄村“两委”就召开座谈会,着手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最终,“人大代表包片巡查+动态修补”机制落地:将5条田间路划分为4个路段,每名代表包联一段,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一段道路都有人关心、有人负责。同时,规定每名代表每月至少开展2次巡查,及时发现道路存在的问题;并在发现问题后的24小时内完成修补,做到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及时解决。
从雨天紧急抢修到日常常态守护,烈山镇人大代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深深种进田野。这一条条修复“丰收路”,既是保障村民生计的“致富路”,更是人大代表连接民心的“连心路”。它不仅是烈山镇以代表建议破题、以民生实事筑基的生动缩影,更让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在每一次务实履职中愈发清晰可见。(梁文涛)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