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埇桥区蕲县镇戴庵村内宁静祥和,当记者踏进王兴申老人家中,他正坐在屋内,儿媳仔细为他整理着胸前衣襟。老人精神矍铄,面对日常关怀,他脸上浮现出温和笑意。
这位生于1927年的百岁老人,胸膛里跳动过抗战烽火中淬炼的心。1940年,年仅13岁的王兴申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加入彭雪枫将军麾下,成为津浦铁路以东地区一名勇敢的游击队员。
“手榴弹往手里一拿,上面有引线,一揪,向日本的人窝里砸……”王兴申声音沉稳,却将记者带回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所在的游击队以夜色为甲,专门突袭日军盘踞的集镇据点。老人眼神锐利如昔,手指微微发颤,“得打倒日本,来到我们中国胡作非为,我们决心一定把他打垮。”
当记者问及当年为何投身抗战时,王兴申目光灼灼地说道:“那时候,鬼子在家门口杀人放火,不拿起枪反抗,哪还有活路?我们这一辈人,没得选,也不能退!”
随即,王兴申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说道:“我很想念当年一起抗战的战友,现在就剩一个了,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一面。”
房外树影摇曳,仿佛低语着那些消逝在硝烟里的年轻姓名。王兴申拿起一枚枚珍藏的抗战纪念章,指尖在金属表面轻轻抚擦,对记者说道:“国家需要,就要对国家出点力。”
如今,时光抚平了战火刻下的深痕,王兴申在戴庵村安享平静晚年。家人细心地照料,如同此刻儿媳为他整理着装时轻柔的动作,无声诉说着后辈对烽火守护者的敬重与深情。
看到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王老朴实的笑容里满是欣慰:“有吃的、有喝的,还有住的地方,真好。”这简单的话语,饱含了烽烟散尽后最深沉的满足。
昔日少年,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热血浸染黑夜;今日长者,于和平屋檐下安度每一个寻常正午。王兴申老人颤巍巍抬起手臂,以一个朴素军礼将岁月两端连接——那身虽旧却笔挺的衣裳,裹着一段山河不屈的记忆,成为矗立在时间河床上最深刻的丰碑。(张欣欣 项锦)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