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喜相逢,非遗展示忙。在国庆与中秋两节交汇的喜庆氛围中,砀山县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大餐”,为市民献上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节日大礼。“两节”期间,在砀山县万达广场展厅里,蓝印花布、砀山刺绣、手工编织、砀山梨酒、龙须酥糖、虎头帽、中国糖画等多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成为假期里热门的“文化打卡地”。
据悉,此次非遗展示活动由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举办,精选涵盖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非遗表演三大类别的非遗项目。活动现场,蓝印花布的靛蓝纹样与中秋圆月相映成趣,砀山梨酒的醇香与国庆红旗的热烈交织,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的空间碰撞,让非遗真正“活”在了百姓生活中。
“指尖”上的非遗,匠心传承触手可及
在蓝印花布展台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玉民正和游客交流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一块块素白棉布经过捆扎、浸染、晾晒,最后浮现出青花瓷般的纹路。制成蓝印花布从雕版到印染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藏着祖辈的智慧。”胡玉民边说边展示他带来的《百鸟朝凤》系列作品,细腻的图案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砀山刺绣项目传承人樊敏的工作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她手中的丝线在绸缎上穿梭,片刻间便勾勒出牡丹的娇艳与鲤鱼的灵动。“虽然现在年轻人学刺绣的少了,但看到这么多孩子感兴趣,我觉得传承有希望了。”樊敏笑着将一枚正反面绣有生肖属相和“福”字的香囊送给围观的小朋友。

手工编织区则充满了生活气息。金属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秋菊的手中翻飞,不大一会就变成盆花、菜篮等器物。杨秋菊说:“手工编织的每个物件都是艺术品,这些物件新颖别致,又是纯手工制作,深受年轻人喜爱,成为流行的时尚产品。”
“没想到在砀山县的商场里能看到这么多老手艺,今天给小孙子买个虎头帽,天冷时戴上,寓意虎头虎脑、虎虎生风,特别有意义!”从徐州市来的游客王女士感叹道。
舌尖上的非遗,老味道唤醒乡愁
活动现场,砀山梨酒展示区飘散着醉人的果香。据悉,砀山梨酒以本地酥梨为原料,经低温发酵、陈年窖藏而成,酒体清透,果香浓郁。“这是我们砀山人自己的‘液体黄金’,中秋节喝梨酒,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砀山市民王先生说。不少游客现场品尝后,纷纷购买作为伴手礼。

在龙须酥糖的展台前,师傅们正表演“拉糖”绝活。晶莹的糖体被拉成细如发丝的糖丝,再裹入精粉、芝麻、花生碎,入口即化。“这手艺得练三年才能出师,现在会的人不多了。”老师傅边说边将刚做好的酥糖分给围观的孩子,甜美的笑声在展区回荡。
中国糖画摊位则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老艺人以铜勺为笔、糖汁为墨,在金属板上勾勒出龙凤、蝴蝶等图案,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现在电子玩具多了,但这种能吃的‘艺术品’还是最受欢迎。”老艺人笑着说,假期里他每天要画出上百幅糖画。
文旅中的非遗,探索传承新路径
砀山县在国庆和中秋双节期间举行非遗展示活动,是探索“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活动现场设置的非遗技艺体验和文创产品售卖,让游客们兴趣盎然。

“非遗不能只锁在博物馆里,要让它走进商场、社区、校园,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砀山县文化馆馆长李林娟表示,本次开展“非遗进商场”活动,以后将推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夜市”“非遗进校园”等更多活动,并开发蓝印花布服饰、梨酒文创等衍生产品,让传统技艺创造现代价值。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砀山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通过创新展示方式,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在“两节”假期里,砀山县非遗展示活动让市民在购物休闲中感受传统魅力,在动手体验中领悟匠心精神,在味觉享受中唤醒乡愁记忆,不仅为“两节”增添了文化厚度,更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新路径,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李艳龙)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