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客厅,庞哲妈妈张翠英的手机就响了,那头传来响亮的声音:“张妈,我小浩!过两天休假,带着媳妇孩子一起去砀山家里,陪你们几天,别怕小孙女闹腾!”电话那头的声音洪亮而温暖,她眼角笑纹深深漾开,连声说:“小浩,你还成天牵挂着我这个妈妈,孩子太小了,路上一定照顾好小孙女。”这样的温馨问候电话,每周总会响起几次,有时是深夜站岗后的问候,有时是吃饭时闲暇间隙的分享。
书信是家里最郑重的仪式。儿子庞哲有两个战友总喜欢用书信传递关爱,信中带着远方军营的气息。庞哲学弟小宁书信的字迹总是写的工整:“张妈,我马上下部队了,虽然不能像庞哲哥哥那样驾驶飞机,但我操作的无人机以后在战场上依然可以打胜仗,我把最近拍的生活照寄给你看看……”“我下部队了,领导对我很照顾,我会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努力学好新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像庞哲一样工作、学习都自强、自律……”随信寄来的训练获奖照片背面写着:“这份荣誉,有庞哲哥的一半,没有他的激励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成绩。”张妈仔细盯着,反复摩挲这些字句,然后在专门的本子上工整回复——那是她与“兵儿子们”的亲情档案。

庞哲生日那天,战友小洋不顾新婚事务还没忙完,专门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带着新婚妻子和另一对战友小夫妻赶到庞妈妈家里,共同吹灭蜡烛,生怕错过庞哲离开后的第一个重要时刻。他们齐声说:“妈妈,祝庞哲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
每逢节假日,家里是最热闹的时候。庞哲休假的战友们从四面八方聚到砀山,家里的大圆桌派上了用场,“一个大家庭”好不热闹。有的战友带着媳妇孩子,有的承诺下次一定给张妈带个女朋友。他们围着妈妈说贴心话,分享成长的喜悦,回忆和庞哲共度的时光。战友的媳妇和孩子们跟庞妈妈特别亲,陪张妈一起出去逛街游玩,帮着切菜做饭,张贴纪念画,场面十分温馨。当牙牙学语的孩子突然叫出“奶奶”,满屋的笑声仿佛驱散了所有阴霾。
旅行是特别的陪伴。今年夏天,战友小伟借着在杭州疗养的机会,陪庞爸、张妈游西湖美景,享灵隐寺宁静。在船上,他们讲起与庞哲一起训练和健身的点滴趣事,那些辛苦的岁月在他们的讲述中充满了欢乐。夜晚,他们静静地围坐在一起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那些他们共同奋斗的日常照片、一起拍的短视频趣事,那些庞哲爸妈未曾参与的青春,在战友们的讲述中变得鲜活、清晰又完整。
每一次重大任务,战友们都会带着庞哲的照片“出征”。前不久的九三阅兵刚结束,两位战友第一时间向张妈报喜,还专程将纪念章送到张妈妈夫妇手中,把纪念章存放在庞哲书桌上,大家共享这份荣耀。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是战友们继续砥砺前行,替庞哲完成的一个未了的心愿,是给庞哲的一个告慰,更让庞妈妈感受到儿子从未远去,一直围在身边。

每个重要的日子总会被深深铭记。母亲节,鲜花和贺卡从各地涌来,庞妈妈被亲情的暖意围绕。中秋未到,各式各样的月饼如期而至,这些饱含深情的月饼是战友们千里之外的牵挂,月饼包装盒上印着保家卫国的字眼,是战友对庞哲的思念,也是庞哲对爸妈的关心和情感表达。
在这份特殊的亲情往来中,酥梨、梨膏、金蝉、黄桃罐头、桶子鸡这些土特产载着庞妈妈的爱传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也不停的给庞妈妈邮寄海南水果、山东大樱桃、黄澄澄的小米、软籽大石榴、四川猕猴桃、河南麻油粉条、小米、奶粉等,呵护着庞哲爸妈的健康……这些感人的场景,亲情的交融,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真正的亲情,从来不只是血浓于水,更是心与心的彼此照应。庞哲虽然牺牲了,但战友们总会去砀山县烈士陵园去看看庞哲,陪他说说话,依然照顾着自己战友的父母,庞哲父母也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这份亲情。
战友情之所以能转化为母子情,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守护着同一个灵魂的记忆,在相互的陪伴中找到了情感的归宿。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其互相守护的深度、温度与厚度所瞬间迸发出的大爱,最令人感动。英雄从未走远,只是他以另一种方式温暖着家人、守护着这个世界。(张建军)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