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初歇,皖北平原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与豆荚的清香。日前,埇桥区栏杆镇王庄村王庄组的一片大豆田边,人头攒动。这里不像农田,更似一个露天考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手持记录本,神情专注;本地农户踮着脚观看,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期盼。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台即将驶入划定区域的红色收割机上。
“开始!”口令一下,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如一艘航船,平稳“驶”入金色的海洋。齿轮翻滚,豆秧应声卷入。紧接着,一阵密集如雨的“噼啪”声从机舱内传来——那是豆荚爆开、丰硕果实归仓的悦耳音符。几分钟后,收割机吐出粉碎的秸秆,一旁出粮口倾泻而出的,是粒粒金黄、圆润饱满的大豆。
就是这片令人期待的试验田,曾以亩产323.8公斤荣获2024年全国大豆清种夏播模式的“亚军”、安徽省“状元”,妥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埇桥区张桂萍种植家庭农场主、王庄村党总支书记王永飞。王永飞扎根黄淮沃土,将传统大豆种植业做出了“新花样”,用13年与土地为伴、与大豆“对话”的岁月,换来了一次次刷新大豆单产的纪录,蹚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金色”致富路。
“逐梦”田野,一位“新农人”的诞生。时间回溯到2011年。时年27岁的王永飞还在浙江一家工厂里忙碌,但年迈生病的父母和牙牙学语的孩子,像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动着他的心。“庄稼人,根还是在土地上。”怀着这份朴素的情感,王永飞带着所有积蓄,回到家乡王庄村,流转了600多亩土地,选择当地最传统也最“保险”的产业——大豆种植。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起初,沿袭“靠天吃饭”的老方法,大豆亩产始终在150公斤左右徘徊。“投入不少,回报不高,说不着急是假的。”王永飞回忆道。他意识到,光有热情不行,必须换个“种法”。这个曾经的“打工青年”,开始了一场向科技要答案的“自我革命”。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的实验室和试验田里,成了专家们熟悉的“编外学生”。
“良法”开道,一场科技“攻坚战”。王永飞的突破,始于对一个个具体种植难题的“死磕”。挑战“天时”:本地夏播大豆按惯例在6月下旬播种,但易遇汛期涝害。而王永飞偏要“逆天而行”,将播种期提前到6月上中旬。“抢出10多天,苗长得壮实,根系深了,抗涝能力自然强。”2024年汛期,他的大豆受灾率比周边低了40%。
智斗“草患”:马泡瓜、香附子等顽固杂草是豆农的噩梦。王永飞捧着农药说明书反复研究,在农技员的指导下,首创“二甲戊灵+双氯磺草胺”封闭除草配方,除草效率高达95%,每亩成本节省60元,农药还减量15%。
精准“喂养”:王永飞引入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让大豆株距行距像尺子量过一样标准;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如同给大豆“打点滴”,使用固氮根瘤菌肥,何时浇水、何时施肥、用量多少都精准控制,肥料利用率提升了25%。
更大的转机发生在2023年。彼时,南京农业大学在宿州市实施“大豆振兴协同创新工程”,王永飞的农场成为首批示范基地,试种高产抗病新品种“南农47”,并配套“一拌一封一喷”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良种与良法完美结合,终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头雁”领飞,一个村庄的蝶变。高产数据的背后,是更温暖的共富图景。作为村支书,王永飞的农场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田间课堂”。大豆播种、除草、收获的关键时期,他都会组织观摩培训。村民胡修建是忠实“学员”之一:“永飞咋干咱就咋学,去年俺家300亩大豆亩产突破了600斤,年增收5万元!”
农场还常年吸纳100多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村民既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挣工资,实现了“一地双收”。更重要的是,王永飞的成功像一块磁石,吸引着王庄村十多名青年返乡创业,规模种植大豆。如今,全村大豆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土地流转率超过60%。昔日的零散土地,连成了充满希望的现代化农场。
测产结束,人群渐渐散去。王永飞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刚刚收获的新豆,仔细捻看。夕阳在他的身上镀上一层金边,与这片丰收的金色田野融为一体。
“去年323.8公斤,不是终点,期待着今年的测产会有更好的成绩诞生!”他从田埂上站起身,目光望向远方:“我们一直在和南农大的农业专家一起探索大豆种植的新模式,咱们中国的大豆产业这棵‘老树’,一定能用科技浇灌出更多‘新花’。”
起身离开,王永飞在豆田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他身后的这片黄淮海平原上的高产田,不仅产出了沉甸甸的金色豆粒,更孕育着一个关于乡村振兴的更加丰盈的未来。王永飞的“奋豆”之路,正越走越宽广……(陈成光)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