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速报 > 正文

十八载基层路 一片丹心映初心

时间:2025-07-25 15:32:32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是朱丽丽扎根基层十八年的真实写照。从普通干事到乡镇党委书记,岗位在变、职责在变,但她作为人大代表“为民谋利、竭尽全力”的初心从未改变。十八年来,她始终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民声,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防汛救灾等一线,书写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履职答卷。

  初心如磐,把民需刻在心头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工作的出发点。”朱丽丽常说。老洲乡作为独立江心洲,长江天堑曾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对外靠轮渡往返,受班次、天气限制;对内无公共交通,村民出行全靠电动车、三轮车,遇极端天气隐患重重。为破解这一难题,她紧抓义安区水上交通整治契机,多次往返区交通局协调,最终争取1500万元资金,建成49米全回转车渡船,不仅提升了运载量,更将跨江通勤时间缩短近一半。2023年初,她又牵头推进“公交上岛”项目,历经三个月走访调研、线路勘察,于2024年8月开通80路、82路公交车,覆盖全乡所有行政村,村民们说:“现在出门就能坐公交,朱书记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水利是老洲的“生命线”。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洲泵站,因设备老化、排涝能力不足,曾让圩内万亩农田屡屡受淹。2020年特大暴雨中,看着村民们被淹的菜地和焦急的脸庞,朱丽丽暗下决心:“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带领乡党委班子反复实地勘察,组织群众代表、水利专家召开10余次座谈会,最终敲定泵站更新改造方案。2021年11月工程启动后,她每周到现场督办,仅用5个月就完成重建,使排涝能力提升2.5倍,惠及1.1万群众、1.1万亩土地,彻底终结了“雨涝成灾”的历史。

  对特殊群体的牵挂,更显为民初心。中心村少年田某自幼智力残疾,5岁丧母、12岁丧父,与年迈祖母相依为命。朱丽丽走访得知后,当即表态:“决不能让孩子失学失助。”她协调将其祖母纳入低保并安排公益性岗位,为田某申请孤儿救助金,还多方奔走联系康复机构,使其获得专业治疗。如今,田某已由市儿童福利院代养,祖孙俩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

  勤学善思,把能力筑在实处

  “人大代表既要敢发声,更要善发声。”朱丽丽深知,履职能力源于持续学习。她坚持每天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法规,系统学习乡村振兴政策,先后赴桐城、武汉、芜湖湾沚区等地调研,把先进经验转化为老洲发展的“金钥匙”。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她的口头禅。工作之余,她总爱往田间地头跑,村民反映的“安防设施不足”“路灯安装”等问题,她都一一记在民情日记本上。对乡人大收到的疑难诉求,她做到“接访必处”:能现场解答的耐心说明,需协调解决的跟踪督办。任职以来,她接待群众来访50余次,推动解决“成德村渡口以车代渡”“新增设施农用地”等问题30余个,让“事事有回音”成为常态。

  每年人代会前,她都会花一个月时间深入调研,提出的“加快农文旅融合”“建立江心洲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因贴合实际、数据翔实,多次被区政府采纳。其中“长江禁捕联合执法”建议实施后,老洲段江面生态明显改善,渔民转型就业率达100%。

  冲锋在前,把担当写在一线

  “防汛是江心洲的‘生死战’,容不得半点松懈。”2024年6月,长江水位逼近警戒时,朱丽丽提前半个月就带队检查防汛物资,对全乡12处险工险段逐一制定预案。当坝埂头水位达12.5米,她第一时间扎进防汛指挥部,24小时带班值守。那段日子,她每天只睡4小时,和干群一起巡堤查险,脚泡在泥水里、脸晒得黝黑。在她的带动下,400余名党员群众组成突击队,20天内排除险情11处,牢牢守住了“不溃一堤、不伤一人”的底线。

  十八载风雨兼程,朱丽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担当。从车渡船鸣笛启航到公交车穿梭乡间,从泵站轰鸣排涝到困境儿童绽放笑颜,她以一件件民生实事,践行着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铮铮誓言,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长江之畔的江心洲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通讯员 裴文诚)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