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暑气蒸腾,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西联镇因水生蔬菜的丰收洋溢着喜悦。8月5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西联镇犁桥村胡贵平的芡实种植基地,大如圆盘的芡实铺满水面,阳光洒在翠绿的叶片上,折射出晶莹的水光。
“今年这芡实长得真不错,比去年饱满多了!”在自家100亩芡实种植基地里,胡贵平正忙着采收。他熟练地拨开层层叠叠的叶片,手持镰刀探入水中,精准割断芡实根茎,一提一拉间,带着水珠的芡实便被打捞上岸,整齐放进身旁的袋中。
据了解,芡实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全身都是宝。芡实根是一种补品,可以煲汤食用,叶子、杆子和剥下来的芡实壳既可以作为生物燃料,也可以加工有机肥料。
不远处的剥皮场地里,十多名村民正围坐在一起忙碌。刚采摘的芡实经她们的巧手一剥,褐色的外皮褪去,露出粉嫩饱满的内里,很快就堆成了小山。“从早上五点开始,忙到下午五点,就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个小两百块钱。”犁桥村民钟爱莲一边麻利地剥着芡实,一边笑着说,“每年就等这阵子,忙活两个月可以赚个一两万,补贴补贴家用还是不错的。”
胡贵平与芡实打交道已有十个年头,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他的“致富经”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与坚持。“今年气候给力,管理也跟上了,亩产估计能到1200到1300斤,市场价稳在3元一斤。”算起收成,他心里有本明白账,“除去种子、肥料和人工成本,100亩地的纯收入能有10万元。”
胡贵平的丰收不是个例,而是犁桥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的生动缩影。作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犁桥村坐拥丰富的水资源,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让水面变成“聚宝盆”。“种植莲蓬、莲藕、菱角、荸荠这些水生蔬菜,既符合本地水土,又能卖出好价钱。”犁桥村乡村振兴专干胡佳介绍,“目前全村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1100余亩,年产值约1000万元,不仅带动3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通讯员 孙敏 李雪晴)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