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晚餐时间,阿隆铜都浔味餐厅的后厨亮起了暖黄的灯。孙习东换上洁白的厨师服,对着备菜清单逐一核对:腊肉要切得厚薄均匀,鱼块标注着“17:30后炸制”,蔬菜洗净后装入备餐盒,就连葱姜蒜都规整分类——这股子“标准”的较真劲,是他从军营里带出来的“老习惯”。
图为省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大赛颁奖仪式现场。(左二为孙习东)
脱下军装已近13年,孙习东如今是这家餐饮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手握着多项名厨比赛荣誉,更凭借“皖南火腿煨素燕”一举获得2024年全省第二届退役军人技能大赛“中式烹调师”赛道第三名。这道菜看似食材简单,却对刀工有着极高要求,同时调制高级清汤的工序更考验着厨师的核心技艺。能获此殊荣,正是他多年打磨技艺的最好证明。
案板前,他拇指抵住刀背轻轻后缩,刀刃贴着姜丝顺势而下,指节处那道淡粉色的刀疤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不仅是练刀的疤,更是部队给我‘换了性子’的印迹。”他屈伸手指展示,掌心的老茧硬得像块小石子。谁能想到,以前的他是个对未来毫无规划、做事情“差不多就行”的毛头小子。是军营这座大熔炉,将“要争就争第一”的血性,深深熔进了他的骨子里。
孙习东介绍说,早在七八岁时,因父母工作忙碌,他便踩着小板凳给妹妹做饭,简单的炒菜、烧汤总想着“搞点新花样”。2008年,对厨艺满怀兴趣的他,一头扎进酒店后厨当学徒。可现实很快泼了他一盆冷水:他连低筋粉和高筋粉都分不清,更别提翻动沉甸甸的大铁锅。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不到三个月便熟练上手,连后厨大师傅都称赞他是“可塑之才”。然而年少气盛的他,偶尔会敷衍了事、借口偷懒。最终,师傅一句“要想长远发展,就要走职业化路线”点醒了他。就在孙习东犹豫是否要去学专业厨师时,家人的提议让他改了方向——“去部队练练,磨磨性子”。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孙习东,自小就怀揣“保家卫国”的军人情结。同时抱着“给自己找条新出路”的想法,他报名参军,并于2009年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新疆服役。几天几夜的行程中,他满脑子都是“当好兵、练本领”的憧憬。到部队后,日常训练迅速磨掉了他内心的浮躁。
人生的转机,往往垂青准备好了的人。一次部队包饺子活动中,孙习东包的饺子皮薄馅足、造型整齐,被炊事班班长看在眼里。“小伙子手巧,来帮厨吧?”就这样,他成了“编外炊事员”。2012年,真正的考验来临。兰州军区要举办厨艺比武,新疆军区选拔选手,孙习东因“有潜力”被选中。集训的几个月里,后厨墙角每天都堆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土豆,他的任务只有一个:练速度与精准度,把土豆切成粗细均匀、长度一致的丝。“每天早上六点到后厨,围着土豆站到晚上八点,中间只在吃饭时歇半小时。”他记得,起初握刀姿势不对,没一会儿手腕就酸得抬不起来,班长一边演示一边要求:“姿势不对,就重新切。”一天下来,他头晕脑胀、浑身酸痛,切到手指更是常事。鲜血滴在土豆上,他擦一把、贴块创可贴就继续。有次切到食指关节,伤口很深,简单包扎后他又拿起刀。集训结束后,他记不清切完了多少麻袋土豆,手指上的伤疤结了又破、破了又结,最终成了永久的疤痕。“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给部队丢脸。”孙习东坦言,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明白“进步”“争先”的意义,从此不再“得过且过”。此次比赛中,孙习东虽然最终以一位之差未能闯进大区赛,但那双手练出来的“稳”,成了他一辈子的财富。
退役后,孙习东踏上了专业学厨之路。再次回到熟悉的领域,他已不再是当年懵懂的少年。军营练就的刀工和“较真”劲,让他成为班里的佼佼者:别人练半小时刀工,他练两小时;备菜像部队执行任务般列清单、卡节点;参加比赛时,他拿出“争第一”的军人血性,从校赛到省赛获奖无数。学厨毕业时,他以高级烹调师资格入职上海酒店。转型初期的“水土不服”,也被他用部队养成的习惯化解:面对后厨突发加单,他用“拆解任务”的方法灵活应对;带团队时,他像部队“分班”一样明确分工,卫生标准要求“见底见光”,同时又会倾听员工想法,多了几分人情味。如今回到家乡创业,他还常给想入行的退役军人分享经验:“把部队练出的坚持用在灶台上,没有做不好的菜。”
如今的孙习东,不仅把餐厅经营得有声有色,还总想着帮助其他退役军人。“军营的经历不是‘过去式’,是‘加分项’。”他常这样说。灶台前的火光映着他的脸庞,那双握过钢枪、练过刀工的手依旧稳健——从义务兵到厨师长,从军营到企业,孙习东把部队锤炼出的“严谨”与“韧性”,都炒进了人间烟火里,熬成了饭菜中的美味,更彰显了“退役不褪色”的初心。(邓妍/文 朱莉/图)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