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江淮大地,天高云淡,暖阳和煦。在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铜陵电厂的厂区内,一辆红白相间的移动供热罐车,满载着希望与温度,缓缓启程。罐体内,20吨工业蒸汽,在高性能蓄热材料的精心守护下,保持着280℃的温度与2.5MPa的压力,如同一位沉稳的信使,携带着来自电厂的“热力情书”,奔赴安徽安派新材料有限公司。

2025年9月26日上午9时18分,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时刻。当罐车与企业用热管道精准对接,汩汩蒸汽平稳涌入生产车间,不仅标志着铜陵电厂2025年移动供热改造项目成功迈入商业运营的新阶段,更如同一支如椽大笔,为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走好“火电+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型之路,写下了务实而生动的注脚。
破局:“双碳”浪潮下的“供热新命题”
“回想以前,园区里那些小锅炉,总是不停地冒着黑烟,不仅环保指标堪忧,每到冬天还时常闹‘脾气’,出现故障。生产线一停,损失动辄就是几万元。”站在安徽安派新材料公司焕然一新的生产车间外,公司负责人肖吕荣凝视着刚刚接入的蒸汽管道,语气中充满了感慨与释然。
肖吕荣曾面临的困境,在铜陵市周边的工业园区里并非个例。作为皖江工业走廊的重要一环,铜陵集聚了化工、纺织、新材料等众多产业,其中大量中小微企业对工业蒸汽有着持续而旺盛的需求。然而,分散、低效的小锅炉曾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热源,它们如同一个个能耗高、排放多的“痛点”,不仅推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成为区域环境质量提升的“拦路虎”。
视线转向铜陵电厂院内,两台自2008年便投入运行的630MW火电机组,正一如既往地稳定运转。但在可靠的电力输出背后,细心的工程师们发现:“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冷再至尿素站的管路上,其实蕴藏着大量富余的热能,其参数恰好与周边企业的用热需求相匹配。这些能量若白白流失,实在可惜!”
转机萌生于2025年初的一次关键研讨。在电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会议上,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了一个充满前瞻性的构想。这一构想,恰与国家能源革命的方向同频共振。铜陵电厂党委迅速行动,成立专项调研组,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周边12家工业园区,细致摸排企业需求。经过严谨论证,最终方案敲定:以机组冷再至尿素站管路为热源点,进行技术改造,建设一个可同时容纳3辆大型移动供热罐车的供热站。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改造升级,更是我们电厂从传统‘发电者’向现代‘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关键一步。”电厂党委书记在项目改造启动会上强调。
攻坚:57天里的“红色加速度”
“同志们,我们与客户约定的工期是60天。现在已是7月底,高温和暴雨都可能不期而至,但用户正急切地等待着蒸汽,我们党员必须挺身而出!”7月28日,移动供热项目的施工现场,一场简短而热烈的“党员攻坚突击队”授旗仪式正在举行。项目负责人、设备部党支部书记陈国富郑重地接过队旗。
项目推进的首个挑战,便是场地硬化。这块即将承载重达50吨罐车的场地,必须足够坚固。“那段时间,连续一周气温都超过38℃,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开裂,影响质量。”陈国富回忆道。他主动牵头成立了养护专班,带领三名党员,轮流值守。党员高利春把自己多年的设备管理经验用在混凝土养护上,甚至用手电筒贴近照射,通过观察反光水膜的均匀度来判断湿润情况,确保无一处遗漏。即便是凌晨两点,工地上依然能看到他们这些“养护卫士”一丝不苟的身影。
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一天清晨,细心的青年党员孙凯琦拿着卷尺反复核对后,发现一处钢筋间距存在微小的偏差。陈国富闻讯立即赶来,确认后马上要求施工方调整:“小孙观察得很对!这是承重地面,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不能放过!我们是共产党员,不仅要践行‘精益’的要求,更要用实际行动为工程质量把关!”
这样的场景,在57天的工期内屡见不鲜。施工期间,电厂组建的“后勤保障党员服务队”积极搭建协同保障平台,也成为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9月22日,项目顺利通过吹管试验,具备投运条件。从7月28日破土动工,到9月22日竣工,短短57个日夜,党员攻坚突击队不仅高效完成了管道敷设、场地硬化、管沟改造等一系列复杂工程,更是提前3天通过了权威部门的严格验收。
赋能:一辆罐车的“三重效应”
2025年9月26日清晨,铜陵电厂移动供热站内,一切井然有序。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检查软管、确认压力、申请充装……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上午9时,罐车稳稳驶入安派新材料的厂区。“盼来了,终于盼来了!”肖吕荣早已在门口等候,他与工作人员一同仔细检查接口参数,确认无误后,蒸汽终于平稳地输送到生产线上。随着设备重新欢快地运转起来,肖吕荣的脸上绽放出笑容:“以前用小锅炉,现在用上你们的移动蒸汽,每吨能节省100多元!算下来,一年仅在热能费用上,就能节约近60万元!”
这辆穿梭于电厂与企业之间的罐车,其价值远超越经济账本。在环保层面,它成功替代了安派新材料原有的两台小锅炉,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00吨。“厂区上空再也看不见往日那恼人的黑烟了。”肖吕荣指着蔚蓝的天空,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而对铜陵公司而言,仅安派材料一家,项目每年便能将富余热能直接转化为超百万元的额外收入,让“闲置资源”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绿色效益”。
在社会效益层面,移动供热模式巧妙地解决了供热管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园区有的用热企业位置相对偏远,如果铺设固定供热管道,成本极高。现在好了,移动供热车就像贴心的‘能源快递’,能够随需随到。”铜陵电厂经营部节能主管班金文介绍道。目前,已有6家园区企业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正在积极洽谈合作。
“成功的起步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移动供热的服务半径,覆盖更多有需求的园区。”电厂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赵怀宇在项目投运仪式上展望未来,“我们将持续践行安徽公司‘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光伏+移动供热’等新模式,不断提升清洁能源在综合能源服务中的比重。”

夕阳的余晖,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又一辆移动供热罐车从铜陵电厂缓缓驶出,车身上“国家能源集团”的标识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这辆穿梭不停的罐车,输送的不仅是工业蒸汽,更是一种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一份服务为民的国企担当。从传统的火力发电基地,到积极探索转型的综合能源服务商,铜陵电厂始终秉持着“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的坚定信念。他们正用创新的技术、精益的管理和开放的态度,在江淮大地上,持续书写着关于温暖、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的动人篇章。(通讯员 卢刚 记者 毛振楠)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