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西联镇汀洲村盛牛菌业的标准化菌棚,温润的空气里立刻裹满醇厚的菌香,一排排菌袋整齐码放,伞盖厚实、个头饱满的平菇正从菌袋缝隙里探出头,菌褶间还沾着新鲜的水汽。

“你看这平菇,明天下午或者后天早上就能采摘了!”总经理方家仓一边查看菌袋上的平菇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眼下,基地的102亩菌菇正进入采收旺季。
“种出高品质平菇,温度和湿度的把控是关键。今年基地从7月份开始种植,30天左右平菇就进入生长阶段。为保证平菇的品质,菌棚内湿度始终保持在60%,温度则根据生长阶段调控,高了菌菇容易老,低了又长不动。一个菌袋可以长个六茬左右的平菇,约3斤。”方家仓蹲在菌袋旁,手指轻轻拂过平菇伞盖,挑选着颜色深浅适中、菌柄粗壮的介绍道,“这种五层的平菇,是品质最高的一茬,一朵能有差不多一斤重,不光菌香味最足,营养价值也最好,蛋白质也更丰富。”

“种蘑菇这个行业是从我们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小时候看着大人们种蘑菇,就让我觉得很有意思,长大后我自己也开始种蘑菇。但以前种蘑菇使用的培养基是棉花籽壳,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佳。在培育蘑菇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新的培养基,也去外面学习新的技术。2016年,我来到西联镇承包土地,尝试用农作物的秸秆做培养基,成本比之前的低了一半,培育出来的蘑菇也更加鲜嫩可口。”方家仓向记者介绍道。
在温室大棚内,方家仓拿起一个食用“菌包”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大量收购农作物秸秆,经过“高压灭菌+培养料配制+接种+菌丝培养”为核心的处理工艺流程,这些秸秆都将被用作食用蘑菇的培养基。同时,在采收完蘑菇后,这些培养基还能再次利用,成为优质有机肥料,从而形成“秸秆—蘑菇—肥料—回田”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这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处理秸秆的难题,避免了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又变废为宝、降低成本,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盛牛菌业总占地200亩,共有106个大棚,其中菌菇种植面积达102亩,一年约生产菌袋220万个,主要培育高品质平菇。目前,基地每天可采收平菇6000余斤,全部通过冷链运输销往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30名村民就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挣到稳定收入。
“汀洲村处于周圩区,人多地少,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食用菌产业,目前已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汲取优秀经验,发挥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汀洲村党总支书记丁聪表示。(通讯员 孙敏)
来源:中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