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绿水间绘就泾源县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主治医师石亚琳为患者做眼部检查。

宁夏珍好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畅销区内外。

闽宁协作资金新建菌菇大棚。

兴盛乡兴盛宿集。

泾源牛街,游客熙熙攘攘。

俯瞰泾源,青山绵延,云涛漫卷。
山海情深,闽宁同心。自闽宁协作启动以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海沧区与固原市泾源县携手同行,不断推动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
闽宁协作不仅为泾源县带来资金项目,更注入创新思维;不仅培育了特色产业,更激发了内生动力;不仅改善了民生福祉,更厚植了发展根基。从产业园区到帮扶车间,从教育医疗到人才培养,闽宁协作正以“造血式”帮扶,为泾源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当“泾源味道”遇见“厦门速度”,当“六盘山资源”对接“福建智慧”,厦门市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与泾源县的生态、资源和产业特色相互成就,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探索出一条产业共兴、民生共惠、发展共赢的协作新路,展现了东西部协作的强大生命力。
支医支教惠民生 山海情深筑根基
7月15日,在泾源县人民医院眼科诊室,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石亚琳正细致地为患者检查眼底。“你的病情稳定,按时用药就行。”她轻声叮嘱道。作为第十四批援宁支医组组长,石亚琳自2024年8月来到泾源县以来,不仅带来先进的诊疗技术,还通过规范操作培训、设备使用指导,帮助当地医院提升眼科诊疗水平。2025年4月,她与厦门专家团队联合开展白内障复明行动,成功为多名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良好。
医院另一端的骨科诊室同样忙碌,厦门市中医院骨科主治医师许恺正为患者检查腰背情况。“这里疼吗?”他一边询问一边触诊。来泾源县一年间,许恺已成功开展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胫骨髓内钉手术等重要手术。
“我计划再延期帮扶半年。”许恺说,他正在该院筹建中医骨科门诊,希望通过“传帮带”方式,为当地培养更多骨科专业人才。
自2021年签订帮扶协议以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累计选派7批18名专家驻点帮扶泾源县人民医院,涵盖消化内科、新生儿科、妇产科等13个专业领域。截至去年12月,专家们通过门诊坐诊、手术带教、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累计接诊患者近万人次,开展教学查房300余次,完成手术40台。同时,泾源县人民医院先后选派9名医务人员赴厦门市进修,涵盖外科、儿科等重点学科。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培养机制,医院逐步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本土医疗队伍,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在厦门专家团队的帮扶下,泾源县人民医院实现多个“零”的突破:成功开展首例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完成16例心脑血管疾病溶栓治疗;新建新生儿科,收治患儿100余人;创新开展微切口白内障手术,让患者重见光明。
在医疗帮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闽宁协作教育帮扶同样成绩斐然。
2024年8月,由魏荣、吴欣欣等5位厦门骨干教师组成的支教团队来到泾源县,针对当地科学教育薄弱、专业师资匮乏等问题,创新推出“教学实践、师资培养、资源拓展”三维帮扶模式。
支教团队深入教学一线,带来全新教育理念。科学教师吴欣欣、魏荣通过显微镜操作、简易造纸等实验教学,让科学课告别“死记硬背”;英语教师蒋媛媛组织情景剧比赛,打破“哑巴英语”困境;物理教师夏春阳自费添置投影设备,用生活化实验化解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惧。同时,团队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等形式培养本土教师,并策划举办首届校园科技节。闽宁协作是跨越山海的约定,厦门援泾教师以专业素养与教育热忱,为泾源县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2025年,泾源县计划选派20名专业人才赴厦门市同安区挂职学习,厦门市海沧区、同安区选派40名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来泾源县开展帮扶。在结对帮扶方面,泾源县7所学校、4家医院、7个乡镇(行政村)已与厦门市相关单位建立结对关系,通过签订帮扶协议、落实帮扶项目,推动两地协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这些来自福建的帮扶专家和教师们,不仅为泾源县带来知识与健康,更用实践诠释着先进理念,搭建起两地交流的桥梁,让闽宁协作的种子在泾源县深深扎根、茁壮成长。这份跨越山海的真挚情谊,必将在两地携手同行的新征程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产业帮扶添动能 园区经济促增收
7月16日,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的宁夏盛飞豪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将牛羊肉串成串。每串肉重量严格控制在34.5克左右,经过速冻、包装后,3天就能登上广州、深圳等地市民的餐桌。“现在每月向深圳发100多万串肉串,经常要加班赶订单。”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这工作3年了,月收入4500元左右。”来自泾源县香水镇城关村的魏晓霞手指翻飞,一天能串1100多串肉串。像她这样的本地员工有150余人,其中67人曾是贫困户。2023年,该企业被认定为闽宁帮扶车间后,通过优先录用脱贫人口、提供稳岗补贴等方式,带动就业增收。目前,50余名员工稳定就业超半年,70余人就业超3个月。该企业2022年投产以来,2023年产值达2900万元,产值连年增长。一串串牛羊肉,串起了闽宁协作的产业帮扶路,在这里,不少员工买了电动车、考了驾照,生活悄然改变。
在泾源县轻工产业园区,闽宁协作的产业帮扶成效正在多家企业显现。除了宁夏盛飞豪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这些本地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外,园区还吸引了一批像宁夏珍好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闽籍企业落户投资。
宁夏珍好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仔细检查着每一道工序,一瓶瓶蜂蜜水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完成灌装、封口。“我们依托闽宁协作平台,把宁夏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厦门市在泾源县投资的企业,该公司已开发蜂蜜、牛羊肉、菌菇等10多个系列产品,2024年产值突破2500万元。
同时,宁夏珍好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收购当地蜂蜜、香菇等农产品。截至2024年12月,该企业已带动89户350人增收,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该公司还积极搭建产销桥梁,在厦门市、泉州市等地设立5个宁夏特产体验展馆。2023年,该公司产品入驻“832”扶贫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宁夏。
2025年,泾源县投入闽宁协作资金900万元,重点支持8家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盛飞豪、珍好佳等企业正加快推进厂房装修、设备采购等工作,预计8月中旬完成项目验收。”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区域协作办公室主任王蝉龙介绍,该县着力巩固提升6个闽宁帮扶车间运营成效,确保厂房不闲、机器不停、用工不断。
通过“园区+车间”的产业发展模式,泾源县正推动轻工业园区向农特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从扶贫车间到现代化厂房,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发展,闽宁协作在泾源县书写了产业帮扶的生动实践。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在泾源县落地生根,闽宁协作正从单向帮扶向深度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六盘山区的特色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消费帮扶拓渠道 泾源特产走四方
7月17日,在泾源县兴盛乡兴盛宿集的庭院里,西安游客吕先生一家品尝着特色蒸鸡,商量当天的行程。“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高”“胭脂峡风景绝美……”欢声笑语中,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在闽宁协作支持下,兴盛乡走上“景宿相融”特色之路。木制家具锃亮如新,山野菜肴香气四溢。这种“赏农家景、住农家屋”的体验,正是泾源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的缩影。随着避暑旅居成为新时尚,闽宁协作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兴盛乡新旗村党支部副书记于全华介绍:“2025年又与16户村民签约发展民宿,农户每年可获得4000元房租收入,预计年底村里的民宿总量将扩展至48户。”昔日的闲置农房变身精品民宿,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收入,更让“18℃夏天”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当游客在泾源县的民宿中流连忘返时,更多产自六盘山区的特色产品,正通过闽宁消费帮扶的“快车道”走向全国市场。
7月1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的泾源农特产品展销馆,市民王女士挑选着产自六盘山区的黄牛肉:“肉质确实好,已经是第三次来买了。”货架上,泾源县产的蜂蜜、菌菇等特产琳琅满目,工作人员正忙着补货。
这样的场景,正是泾源县闽宁协作消费帮扶成效的一个缩影。2025年,泾源县重点支持企业在厦门市建立农特产品展销馆,打造长期稳定的销售窗口。同时扶持5家本地企业拓展黄牛肉、菌菇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通过物流补贴、参展补助等举措,有效破解当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在拓展销售渠道上,泾源县多措并举激活消费帮扶动能。一方面组织企业参加区内外展销活动5场次,单家企业参展最高可获得8000元补贴;另一方面支持企业研发以泾源黄牛肉为核心的特色菜肴系列,提升产品附加值,还通过发放消费优惠券、政府补贴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在劳务协作方面,泾源县与厦门市海沧区、同安区建立“五项机制”保障务工权益。2025年以来,泾源县组织8家厦门企业参加“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2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通过“点对点”输送157人赴厦门市就业。
站在新的起点上,泾源县与厦门市同安区、海沧区携手开创更富成效的协作新局面:当好闽企发展的“护航者”,以精准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闽字号”企业在泾源县扎根成长;架好劳务协作的“连心桥”,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推动更多泾源县群众在闽实现稳定就业;拓宽交流合作的“同心路”,深化干部互派、技术互学,推动协作从单向帮扶迈向双向共赢。
从六盘山到鼓浪屿,从产品走出去到人才引进来,闽宁协作正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内涵,续写着跨越山海的动人篇章。随着产业协作的深入、民生福祉的增进、人才交流的密切,这条乡村振兴之路,既让泾源县群众真切感受到帮扶的温度,也为东西部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高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