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林红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卫哲)近日,全国热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议旨在总结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推动热带农业种业创新与产业升级。
近年来,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国共建设热作种质资源圃(库)105个,研发了天然橡胶、木薯等300余种作物组培离体保存技术,逐步实现热作种质资源保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9万余份,其中甘蔗、荔枝、龙眼种质资源保存量位居世界第一,橡胶树、芒果保存量位居世界第二,极大丰富了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战略储备。
在种质创新与品种推广方面,通过挖掘创制优异性状种质,创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截至2024年底,国家和省级累计审定认定超200个热作品种,登记品种数40余个,申请热作新品种权280个,实现了主推品种全国覆盖率超过90%,为全国热带农业发展奠定了种业基础。
在种质资源“引进来”方面,我国累计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特色热带水果、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一些抗病、高产或抗寒种质资源的引进,填补了国内资源空白,支撑国内产业发展。在种质资源“走出去”方面,中方团队在刚果(布)开展热带农业科技攻关,示范种植的“华南5号”木薯每公顷产量达到51吨,是当地品种产量的5.6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热作种质资源工作仍面临资源多样性不足、共享机制不完善等挑战。下一步将强化热作种质资源引进与精准鉴定,推动先进育种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完善热作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体系建设,提升优异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热作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优良热作新品种的市场化开发利用,为热带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