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出征仪式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苏师范大学举行,全国948所高校的2000支团队、21000余名师生志愿者参加,实践活动覆盖全国900余个县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自2018年起,已有6600余支团队7万余名高校师生参与到“推普”系列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随着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高校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高校不仅为乡村振兴输送了一批批人才,还通过对口帮扶、校地共建等方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加强部校合作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育部探索和推动高校组团式扶贫工作,指导高校相继成立了8个高校帮扶联盟,实现了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变“单打独斗”为“多方联动”,显著提高了定点帮扶的整体效力。近年来,乡村建设高校联盟、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以及各地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等相继成立,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高校活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加强与各涉农高校合作,与教育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建一批高校,各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农业学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攻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涉农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日前,农业农村部召开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加强部校合作,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科教产有机贯通,协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参会的数十所院校代表在发言中一致表示,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高等教育大有可为,将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高校各展其长 深化“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在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强调要支持高校主持或参与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依托高校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要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培育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吸引更多高校参与。
在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各所院校及师生各展其长,书写一个个生动的帮扶范例。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全国五十多所涉农高校共同推进新农科建设,其首创的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初步构建了由3个地方产业研究院、4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480个科技小院、131个教授工作站、28个校外实验场站和88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组成的“三院二站一体系”的新型社会服务体系,覆盖了我国1000多个县及以下地方政府及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同时中国农业大学还开设了乡村振兴硕士专项、牛精英人才专项、科技小院人才专项、乡村振兴国际人才专项等研究生培养专项行动,培养乡村振兴各层次各领域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选派5个科研团队长驻云南施甸县,在全县重点区域开展土地详查,查明土地质量要素,明确硒元素等近40种元素含量,奠定富硒产业规模发展基础。2022年施甸县成功获批“天然富硒土地”“地质文化乡”两块国字号招牌。并为施甸量身定制“富硒+”特色产业发展道路,在4个乡镇培育富硒水稻、茶叶、豌豆、七彩花生、菌类等种植基地4000余亩,助力施甸县荣获“2023年云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创建项目,显著提升“高山硒谷”名片含金量。
中国传媒大学结合读书周、暑期教学、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草原旅游节等活动,积极组织师生前往科右前旗开展草原系列实践。学校官媒积极参与文旅直播和宣传,推介兴安盟那达慕大会、冰雪旅游季等文旅活动和自然风光,展现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携手央视财经频道《寻百强 看中国》栏目,策划科右前旗丰收直播活动。引入爱奇艺综艺节目落地科右前旗,通过为期五个月的拍摄,呈现、推广科右前旗的草原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境民俗文化,助力科右前旗打造新兴草原旅游城市生态品牌。
培育高素质农民 农广体系范围再拓展
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还活跃着一支农民培育“国家队”,那就是全国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数据显示,全国农广校体系现涵盖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267所市级校、1658所县级校和1.6万余所农民田间学校。
2024—202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原则上主要依托各级农广校抓好试点工作的落实实施。此次试点计划在全国选择5个地级市与70个县,共计培养1万人以上,协议帮带约6万人,通过产业平台辐射带动约20万人。
过去一年,试点市县不仅局限于农广体系,还整合各类资源,构建“校校”“校地”“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形成了“一体多元”的乡村人才培育格局。如庆阳市本级青年创新创业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和观摩研学阶段,在中央农广校指导支持下于北京举办;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训班的观摩研学阶段由中央农广校指导,农业教育声像出版社协办,前往四川省开展。
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座谈会也强调,要工程化项目化实施“头雁”、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指导推动各地农广校与省内高校开展合作,面向乡村产业发展一线强化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责任编辑:高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