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省延安市河庄坪镇解家沟村,一下车便看到眼前耸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河庄坪镇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一座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小番茄、鲜切花等果蔬和鲜花长势良好。除此之外,该村通过引入蚯蚓肥种植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带动40余户群众从事设施农业生产。返乡新农人喜笑颜开,农民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解家沟村的致富密码是什么?在示范基地的一块牌匾上,“院士工作室”五个字让人豁然开朗。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山仑院士在河庄坪镇设立“院士工作室”,如同一颗强农的种子,工作室帮助农民打开了更宽广的视野,帮助更多返乡新农人茁壮成长,在河庄坪镇的村庄结出累累硕果。
院士工作室将农业专业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通过搭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桥梁,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是农业科研、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它既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也检验、丰富、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毋庸讳言,一些地方支撑农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牢牢牵住科技这个“牛鼻子”,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已然成为很多地区推动乡村振兴的法宝。如吉林省科技小院共建高校、科研院所达到14个,市(州)覆盖率100%,涵盖玉米、水稻、杂粮、肉牛、人参、小浆果、食用菌等48个产业类别;江西永丰县与江西农业大学共建蔬菜科技小院,深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科技小院+职业菜农”运作模式,培养新型职业菜农4万余名……探索产学研用新模式,充分释放科技创新的磁吸效应,正在让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好实现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实践运用。院士工作室、科技小院的发展路径为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样本,也更加印证了“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当前在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直接关系农业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更直接关系“老乡们”的所思所想所盼。科技发挥的磁吸效应远远不止于此,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转化机制,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促进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创新主体相互协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具体举措,还有广阔空间可供探索。
把农业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有利于因地制宜探索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未来,期待涌现更多科技兴农的经验,进一步以科技为引擎,发挥“原乡人”的优势、汇聚“归乡人”的力量、挖掘“新乡人”的潜力,凝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高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