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技所冬作马铃薯生产基地。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遵义市湄潭县茶叶资源圃。
邹林
今年初,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育种团队首次成功解析“黔茶1号”基因组,解析结果用于指引精准育种,将缩短新品种选育周期30%以上。
连续三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发布榜单中占据多个席位,支撑玉米、油菜、马铃薯等生产实现降本增效,水稻“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在一般稻区增产10%以上。
同时,全院科技特派员长期深入基层一线,集成示范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广大乡村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建院120周年,一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致力于实现农业科技的突破。
尤其是近年来,从开展种源创新、研发高效技术到推广应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主攻全省区域性、特色性农业科技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傅强说:“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站在新起点上,我院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山地特色比较优势,奋力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攻关山地农业重点环节难题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芯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不断完善健全农作物资源保护体系,广泛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创新利用种质资源,守护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
优良品种对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家从种质资源中挖掘优异基因,选育符合需求的优良新品种。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从3000多份种质资源中,鉴定分离出具有香味、株型、适口性、抗病性等特性基因资源,创制选育出产量高的线椒,口感品质佳的牛角椒,适用腌制的黔辣10号等47个辣椒新品种,为贵州辣椒产业走向全国提供了多元化品种选择。
围绕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主要育种目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近年选育出一批“明星”品种,如以52.34%含油量刷新2021年全国纪录的“油研2020”油菜品种,实现一碗菜籽半碗油,以及突破大豆种植适应范围狭窄瓶颈的黔豆10号、12号等系列品种,助力贵州大豆种源自主可控。
良技良法是生产农业优质农产品的可靠保障。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面向现代农业高效种植需求,创新研发一批新技术,从土地保护、高效种植养殖、绿色防控、加工全环节实现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贵州鲟鱼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这背后离不开高效养殖技术的应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主任赵飞介绍:“我院团队创建的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利用落差,在固定形状、规模的鱼池内养殖鲟鱼,保证稳定的水流量、水交换量,克服养殖水域缺乏的短板,推动产业规模壮大发展。”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将破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瓶颈作为使命任务,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在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植养殖、绿色农药研发、耕地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取得成果。
数据显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近10年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2000余项,创新引领贵州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支撑农业生产成效显著,赋予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崭新面貌。
大力推广成果转化应用
这段时间,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大坝上,成片种植的“泰丰优79”水稻正进入拔节抽穗时期,良好的长势预示着丰收在望。
2022年3月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示范推广“泰丰优79”,成为当地水稻主栽品种,带动推广区域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吴佳海介绍,该院还有一批玉米、高粱、大豆、油菜多抗高产优质粮油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助力全省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落地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出台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举措,提升科技成果供给和承接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措施赋予了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副处长潘科说:“科技成果好不好,符不符合市场需求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今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不断为科技成果转化减负松绑,营造宽容的科研环境,鼓励创新、鼓励探索、允许失败,为破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助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一步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鼓励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更加主动推广技术前景良好的成果,推动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前不久,经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团队的展示介绍、现场观摩,该所成功转让“黔芋8号”等3个黔芋系列新品种给贵州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授权的公司也将依托自身销售网络,推广黔芋系列优良品种到适宜区域,助力粮食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已累计商业化转化农作物新品种293个及配套技术,它们技术先进、前景广阔,在市场上发挥重大作用:
——“金玉818”玉米累计推广1387万亩,新增产量6.82亿公斤;
——“油研50”等油菜品种在长江流域13省市推广3721.9万亩,新增产值55.4亿元;
——2024年12月,创新育种自交系材料“QD001”转让给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一粒玉米卖出“2000万元+提成”引发广泛关注。
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成果不断落地转化为全省发展特色高效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技浇灌乡村振兴沃土
7月9日,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特种水产流水槽养殖基地养殖的鲈鱼出现体表烂身、内脏结节等情况,基地向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寻求技术帮助,科技特派员杜强等一行赶赴现场,根据病害的发生特征、水环境情况,提出并详细地讲解用药措施和防治期,帮助基地减少渔获损失。
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是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每年持续派出科技特派员,仅2024年就派出42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覆盖全省79个县(市、区)、544个乡镇,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破解关键技术难题2864项。
在广袤的土地上,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尽锐出动、全力以赴,不仅有在各地派出的科技特派员,还有服务定点帮扶县铜仁市石阡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贵阳市修文县,以及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的科研人员,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乡土大地。
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贵州喀斯特山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支撑了1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生猪、高山蔬菜、花椒等产业面貌发生新变化,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产业化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的情况得到显著改观,有效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今年5月,因看好“紫苏+”技术能帮助农民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所长李超带领团队到黔南州平塘县塘边镇青山村推广“紫苏+”高效栽培项目,青山村村委会和村民对玉米套种紫苏技术成果十分欢迎。计划推广种植200亩,采取“科研单位+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农户一起学习新技术。
“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动力,联合国内其他山地省份,创新山地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主攻区域性、特色性农业科技问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洪亮说:“我院下步将加快推进山地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本文资料图片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高原)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