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村新经济 > 正文

“富了、美了、更有奔头了”

时间:2025-08-06 11:24:41

本报记者 次仁片多 张黎黎 张尚华 刘文涛 杨小娟

1965年,巴珠出生在拉萨河畔的白纳村,与西藏自治区同龄。

打记事起,阿妈就常对他说:“你这娃命好,生在了自治区成立的那一年,吃得饱、穿得暖。”可那时候的“好”,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那时候,他家的土坯房四面漏风,冬天裹着厚厚的藏袍也挡不住寒气,从村里到拉萨的路程只有40多公里,但得走上一整天,过拉萨河全靠摇摇晃晃的牛皮船。谁能想到,60年后的今天,坐着小汽车,不到40分钟就能到市区,脚下是宽阔的拉萨大桥,尤其是晚上放眼望去,灯火辉煌。

1995年,巴珠入了党,1999年又当上白纳村村委会委员。那时,村里还没什么像样的产业,全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青稞、养牦牛,一年忙到头,也没太多收入。

2009年,巴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的心里总琢磨着怎么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一次去区外考察,看到人家温室大棚里的草莓长得红艳艳,听说是“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巴珠心里当即有了主意。

巴珠回来后,跟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合计,大伙儿都觉得这事儿能成。可真要干起来,难事儿不少。有的村民直摆手:“咱祖祖辈辈种青稞,草莓能当饭吃?”巴珠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拍着胸脯保证:“亏了算集体的,赚了全给大家分!”最后争取到30万元国家项目资金,又动员10户村民凑了3万元,建起了10个温室大棚,成立了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

头一茬甜甜的草莓卖出时,看到村民们数着钱、脸上笑出了褶子,巴珠比自己赚钱还高兴。如今,白纳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有的跑运输,有的开民宿、做电商,村里的老人也学会了用手机扫码付款,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的十八大以来,变化更是随处可见。2014年,白纳村开展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以前村里人畜混居,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两三层的小楼。

2019年,白纳村实现脱贫摘帽,还拿到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奖状。奖状送到村里的那天,全村像过年一样热闹。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比2012年翻了三番。

不光是生活富裕了,村里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小时候,巴珠家旁边只有棵大树,而现在周围的树密密麻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白纳村积极响应号召搞退耕还林,刚开始还有人不理解,说少种点地少份收入。巴珠带着大家算长远账:“树多了,水土保住了,空气新鲜了,游客才愿意来,这是给子孙后代留财富啊!”现在,荒坡都披上了绿装,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巴珠常跟村里人说,他这一辈子,从解决温饱到过上好日子,亲眼看着白纳村从土坯房变成新村落,从羊肠小道变成柏油路,从单一的种植业到现在的多元产业,这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更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援。

60年过去了,白纳村从穷山沟变成了富裕村。白纳村的变化,是西藏千千万万个村庄的缩影。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