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乡村新经济 > 正文

孙村“三场”之变

时间:2025-08-08 15:48:04

骄阳之下,生机蓬勃。矿山复绿,茶园满坡。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中,农民是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桂阳是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长寺村的一个村民组。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个小山村就演绎了一个从“卖矿石”到“卖风景”的美妙故事。

“矿场”变“原居”

桂阳村民组位于孙村镇钳口水库西北侧附近的自留山,曾经是孙村镇采矿业的集中区。当地村民自发组成数十个采矿队在山上采矿挣钱,把山矿当成讨生活的靠山。

“这里的铁矿资源丰富,品质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村民柯木胜说,“那时候,每天足有上千人在这采矿,场面热闹,可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吸入的采矿扬尘对身体不好,越来越多的人感觉每天身上难受……”长寺村的采矿产销两旺背后,是沉重的环境和健康代价。

是挖山赚钱还是转型发展?这是摆在当地村民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两山”理念的传播与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大家不约而同响应号召,自觉关停矿场,让矿山休养生息。

矿山复绿,空气环境好起来了,乡村旅游发展日益红火。山林间竹风阵阵,乡间的青石板小路伸向远方。原居民宿一家家错落有致,“开门见山,推窗见绿”,借光、借景、借水,带动村里30余人就业。农户家家门前花卉姹紫嫣红,水田里牛背上立着白鹭。村里修了柏油路,建了停车场和快递服务点……

当年灰蒙蒙的采矿村,初步变成了具有乡土味和品质感的乡村游憩空间。

“猪场”变“乐园”

车子刚拐进孙村镇梅冲村的山口,同行的朋友就指着窗外笑:“记不记得?三年前到这儿,你捂着鼻子说再也不来了。”

我探头望去,哪里还有半分记忆里的模样。彼时正是盛夏,一行人刚过村口那道矮坡,就被一股浓烈的腥臭味裹住——废弃的猪场就在坡下,断墙塌了半截,污水顺着泥路往田埂里渗,几只瘦骨嶙峋的猪在废墟里拱食,苍蝇嗡嗡成团。

谁能想到,如今这道坡成了梅冲最热闹的地方。

坡上的废墟早已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白茶园。七月的阳光泼下来,波斯菊举着粉白的小伞,硫华菊把裙摆铺得漫山遍野,虞美人的花瓣薄如蝉翼,风过时齐齐颤动。几位戴草帽的农人正弯腰在茶园垅边拔草,指尖沾着草汁的绿,脸颊上淌着汗珠,笑起来却比花还亮。领头的大姐起身擦汗,与我们聊天。他们都是周边村民,“这段时间天热,我们每天早晨来茶园打卡挣工资!”

顺着茶园往山坳里走,一条亮眼的赛道忽然从花丛中钻出来,像条灵动的绸带绕着山腰盘旋。几个年轻人戴着头盔,弓着身子往下冲,车轮碾过碎石的沙沙声里,混着清脆的笑喊。这是安徽繁昌山地自行车基地,已连续承办过两届国家级赛事。

茶园深处,一座田园牧歌式的大院子,檐下挂着红灯笼,门楣上写着“万春源茶园大舞台”,走近听见震天响的锣鼓声。繁昌白茶采摘节暨繁昌民歌会开幕式正在进行,通过远程无线传输,实现高质量画面与低延迟的实况同步传输。昔日荒凉砍樵山,成为开直播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以前哪有这心思哟。”村支书递来一杯新沏的绿茶,茶汤里浮着两片嫩绿的芽叶。曾经,梅冲村的养猪业红火一时,但无序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很严重。后来,养猪场陆续关停,留下的破败猪舍和闲置土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后来镇上说要搞农旅融合,有人说这烂摊子谁会来?可真动起手来,没人偷懒——拆废墟、清淤泥、栽花种树,村民们积极支持,因为大家都憋着劲想把产业做起来,发展好了,人人都受益。

“石场”变“展馆”

车过孙村镇红旗路时,盛师傅指着窗外的山影说:“看,那就是癞痢山。”

一脉青山披着浓绿,山坳里浮着几片白墙,像谁在翡翠上撒了把碎玉。若不是提醒,实在难以将眼前的景致,与记忆中那个“吞山吐雾”的采石场联系起来。

三十年前我来采访时,是另一番模样。繁昌第三水泥厂的采石车间就嵌在癞痢山的山腰上,盛师傅是开孔压机手,巨型钻机的轰鸣声能传到十里外,炸山的巨响常惊飞整片林子的鸟。裸露的山体像道狰狞的伤疤,碎石和粉尘把草木都染成了灰白色,运石料的卡车碾过土路,扬起的灰雾能把太阳都遮成朦胧的圆。盛师傅那时总说:“一天能出两千吨石料,厂里几百号人靠这吃饭,一年纯利上千万呢。”说这话时,他的安全帽上落着层白灰,睫毛上也沾着粉,像结了层霜。

这轰隆隆的生意,被“人字洞遗址”的发现打断。

“人字洞”这个响亮的名字,闯进了孙村人的生活。炸山的炮声停了,钻机的轰鸣歇了,工人有序自愿转岗。盛师傅没走,他留下来成了人字洞遗址展馆的讲解员。“看着机器拆走那天,心里空落落的,”他挠挠头笑了,“但现在每天看着游客来,给他们讲解……比当年开孔压机舒坦。”

如今的癞痢山,早已不见半分“癞痢”模样。裸露的山体覆上了爬山虎,当年的采石场旧址上,建起了灰白色的人字洞遗址展馆。玻璃展柜里,那些中华乳齿象的头骨、骨架化石静静躺着,灯光下泛着光泽。

人字洞遗址即将建起数字化赋能的遗址博物馆,通过3D建模、VR体验等技术,重现古人类生存场景。周边配套建设演艺中心与主题民宿。该遗址如今年均接待科研团队、学生及游客超5万人次,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古人类研究与科普教育基地。

展馆外的空地上,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士被一群孩子围着。她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着远古的河流,嘴里说着流利的中文:“几百万年前,这里不是山,是片大湖。祖先就在湖边敲石头、找食物……”她是镇上中学的英语外教,每周都带学生来这里上“户外历史课”。孩子们举着素描本,把想象中的古人类模样画在纸上,线条歪歪扭扭,却透着一股子认真。

山脚下的农家乐飘出饭菜香,老板娘正往竹篮里装刚摘的“乐田小镇”大黄桃。“以前采石场的灰太大,果子都长不好,”她笑着往我手里塞了个,“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游客多了,我这大黄桃也能卖上价了。”咬一口,清甜的汁水顺着喉咙往下淌,带着阳光和露水的味道,很疗愈。


(责任编辑:梁木)


来源:中国经济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