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菁菁
北京时间8月7日13时52分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则为禾谷成熟。立秋节气一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特点】
根据生活经验,人们习惯将立秋划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即以中午12点为界,如果立秋时间在12点之前,就是早立秋;要是在12点之后,就是晚立秋。今年立秋时间是7日13时52分,属于晚立秋。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对庄稼人来说,立秋意味着丰收在望。立秋前后,由于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从南方到北方,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各种春播、夏播作物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立秋·典故】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立秋时节,早晚的风开始带着几分凉意;因昼夜温差变大,清晨开始有白茫茫的雾气产生;树上的寒蝉鸣叫不停,好像在宣告着暑气的消退。立秋后,虽然暑热一时难消,但是大自然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中午热、早晚凉的阶段。每下一次雨凉,凉意便会更添一分,于是有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习俗】
贴秋膘
古时,立秋这天要悬秤称人,以验夏中之肥瘦。暑热天气,人们胃口不佳,饭食清淡。待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便要开始贴秋膘了。内蒙古人会选择炖肉、烤全羊、手把肉、涮羊肉、羊杂汤、烧麦等。
晒秋
在我国一些地区,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房顶等空地,晒一晒收获的农作物,粮食晒得越多,说明收成越好。
吃瓜啃秋
立秋食西瓜,谓之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岁时风俗》有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过去,人们会在立秋前一天,把西瓜、蒸茄脯、香糯汤放在院子里晾一晚。立秋当日,合家饮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喝立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以免秋天腹泻、闹肚子。
洗秋澡
立秋这天,还有洗秋澡习俗。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洗秋澡的目的是防止生秋痱子。因为立秋之后还会热上一段时间,盛夏的一些疾病如痱子等还会存在。
秋忙会
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杂货市等,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立秋·养生】
立秋过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正是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之时,古人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此立秋养生,要“收着”养。
立秋后起居应早睡早起,以顺时早睡聚敛阳气,早起舒展肺气。一般立秋过后以晚上10时入睡,早晨6时起床为宜。
饮食方面,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口干、咽干等症状,可多吃百合、梨、银耳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若出现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症状,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作用。
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俗称“秋老虎”,人们容易出现四肢乏力、食欲缺乏、精神不振等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湿气困脾的表现。可以通过食养结合的方法进行调养,可以煮药膳粥,根据个人口味喜好,在粥里面适量加入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等。
运动养生方面,立秋起,人体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运动锻炼需适度,不可大汗淋漓,易损耗阳气和阴液。可选择慢跑、快走、瑜伽、太极、八段锦等轻松舒缓的运动。
在精神调养上,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秋风起,秋叶落,人们易出现情绪抑郁,此时需晒晒阳光,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需要注意的是,在夏秋交替时节,易引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大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贪凉,避免感冒。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能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和重症发生风险。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日报、南海网、福州日报等)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