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午后,市区小南海路的“小狗乖乖玩具店”撸猫馆,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十几只品种各异的猫咪或卧或嬉,“95后”女孩马兰正抱着一只布偶猫,指尖轻轻梳理着它蓬松的毛发,猫咪发出满足的“咕噜”声,女孩脸上的倦意也随之舒展开来。“这周连续加了三天班,来这儿跟‘毛孩子’待上两小时,比任何解压方式都管用。”马兰说。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六安街头巷尾已屡见不鲜。从商圈的宠物主题咖啡馆、社区周边的撸猫馆,到小区里早晚牵绳遛狗的年轻身影,再到电商平台上热销的智能猫砂盆、宠物定制蛋糕,“吸猫撸狗”已从小众爱好升级为年轻人的“情绪刚需”。物质丰沛的当下,年轻人为何愿为宠物“慷慨解囊”?这些看似“非理性”消费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需求?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养宠人、从业者和专家,试图解读这份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情绪价值密码”。
萌宠入怀:疲惫生活的温柔“解药”
晚上9点,刚回到恒大御景湾小区家中的陈晓艺打开家门,一只棕褐色泰迪犬立刻摇着尾巴迎上来。小家伙扒着她的裤腿兴奋呜咽,她俯身将它抱起,脸上的疲惫悄然融化:“今天被领导批评后,一路都觉得委屈,可一看到‘希希’这股热情劲儿,突然就释怀了。” 陈晓艺坦言,每天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常让她无处排遣情绪,压力大时连跟朋友吐槽都怕传递负能量,只能自己憋着,而“希希”的出现,让家有了温度。陈晓艺说:“它不会嫌我唠叨,不会评价我做得好不好,只要我回家,它永远是最开心的那一个。”这种“无条件接纳”的陪伴,正是宠物所能提供的独特情绪价值。
无独有偶,在“月见台的猫·撸猫馆”里,正在备战考研的陈锡周经常会抽时间来这里,点一杯饮料,安静地喂猫、撸猫。“压力最大的时候,把脸埋进猫毛里,闻着它们身上淡淡的香味,眼泪不知不觉就停了。”她说,猫咪温热的身体、平稳的呼吸,甚至偶尔伸出爪子碰碰她的鼻尖,都像无声的鼓励,“它们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研究表明,与宠物互动时,人体会分泌催产素和血清素,这两种“快乐激素”会让人感到平静和幸福,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当代年轻人面临职场竞争、社交压力等多重挑战,人际关系常带‘目的性’——要表现优秀、维持形象,还得担心‘说错话、做错事’。但宠物不会提要求,它们的喜爱很纯粹,这种‘零压力关系’能让年轻人卸下防备,获得心理安全感。”中级心理治疗师李懋医生解释,这种依赖体现了当下年轻人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一种行为方式,即把动物当作情感寄托对象以缓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为宠解囊:情绪价值的“确定性”投资
为宠物消费,在六安年轻人中已成常态。从几十元一包的宠物零食,到上千元的智能喂食器,再到数万元的宠物殡葬服务,“毛孩子”在年轻人消费清单里的存在感愈发强烈。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六安年轻人购买的宠物用品呈“高端化”“个性化”趋势:宠物益生菌、关节保健品销量同比增110%,定制宠物油画、“宠物版”全家福订单量增近200%。
宠物用品店店主刘玲玲见证了许多暖心故事。“有个女孩每周都会来我这给猫买进口罐头,她说自己工资不算高,但看猫咪吃得香,就觉得‘再难的日子,也有个小生命在陪着我,等着我好好吃饭’。”去年冬天,还有一个男生冒着大雪赶来给爱犬买羽绒服,“他说天气太冷了,怕狗冻着,跑一趟也不怕麻烦”。
在新媒体行业工作的秦汉清,每月为猫咪“墨墨”花费超千元:“怕它吃猫粮会腻,就买了很多小零食;担心它的健康,怕它生病,就买了宠物保险。为它花的钱挺多的,但看到它用新玩具玩得开心,我就觉得值。”这类消费不只是物质投入,更是一种情绪投资——在充满变数的生活中,宠物带来的快乐是即时、稳定且无需条件的。
这种消费也折射出年轻人通过对宠物进行“情绪投资”来疗愈自己的情感创伤。李懋医生认为:“对宠物的过度照顾关心和消费,所反映的可能是宠物主人对未曾获得很好照顾的补偿,可能曾遭受到情感伤害或情感忽视。”李懋表示对宠物的照顾和爱护是正常的,但如果处在过度投入和担心“毛孩子”需求和健康的状况中,还是建议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探索和调整。
萌宠为媒:从自我疗愈到情感传递
如今,养宠行为正从“自我疗愈”转向“情感传递”,逐渐超越单纯的“兴趣爱好”,成为新的社会联结方式。在六安,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宠物参与公益活动: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参与“宠物助盲”培训、救助流浪动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相遇、相识,因共同的爱心而联结。
在一个近200人的“六安猫咪领养信息群”里,每天都有这样的对话:“大家有没有推荐的猫粮啊,想让猫咪吃些品质好的猫粮。”“六安有哪些宠物美容店或者宠物医院比较靠谱、值得信赖?”这些提问背后,是年轻人对宠物生活质量的共同关注。
“这代人的养宠观念和我们那时候完全不同。”64岁的郭琼感慨道,“我们以前养猫养狗,更多是为了抓老鼠、看家护院。而现在年轻人是把宠物当家人,给它们买衣服、看病,甚至跟它们说心里话。”她的孙女就常跟家里的宠物猫“讨论”学习问题,“虽听起来好笑,但看孩子对着猫说话时的放松模样,我觉得也挺好。”
这种代际差异背后,是年轻人对“情感多元化”的追求。李懋医生认为:“社会发展让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家庭、亲情、友情的情感支撑,更愿意主动‘创造’新的“情感联结”。宠物作为人类的好朋友,填补了现代人亲密感缺失的那一块空白。”
从温暖的撸猫馆到智能化的宠物用品,从个体的情感慰藉到群体的社会联结,六安年轻人通过这些“毛孩子”不仅治愈了孤独与压力,更重新定义了生活的温度与意义。它们不只是宠物,更是情绪上的伙伴、生活里的微光——在这座城市中,一份纯粹的爱与陪伴,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面对世界的温柔底气。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