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安在线综合 > 正文

青春华章 | 聚焦河海大学:深耕40余年破解水稻灌溉难题

时间:2025-09-23 15:01:1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坐拥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从奔腾的长江到蜿蜒的淮河,从浩渺的太湖到壮阔的黄海,水不仅是这片土地的自然禀赋,更是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精神根脉。9月2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首站走进位于南京的河海大学,探寻这所大学如何改写水稻种植的用水密码。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便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持续深耕40余年。“我们跑遍全国主要水稻产区,通过大量的实验,不断研究水稻的需水特性,提出了颠覆传统淹水模式的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真正做到了节水减排又增产。”团队负责人徐俊增教授表示,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近亿亩,为农业节水贡献“河海方案”。

  近年来,针对水稻管水劳动力紧缺阻碍水稻节水高产栽培大面积推广的瓶颈问题,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打造了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解决了农业用水的痛点。自2024年首次推广至今,低成本智慧灌溉系统已在江苏、四川、云南、广西、黑龙江等水稻产区的12个示范点落地。

  在高邮市勤王村示范灌区的云端智慧灌溉管理系统协调下,50个田间智能液位计敏锐感知田间水位,97台微闸门精准控制水流,2套渠道用水肥一体机实现水肥同步补给。“我们以前人工灌溉既费时也费力,确实辛苦。现在在家用手机即可进行灌溉,省心多了。”当地种田大户居波涛感慨道。

  同时,该系统的智慧灌溉微闸门价格不足国内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且支持手动、手机端、云端三重控制模式,真正做到“农民用得起、用得好”。

  谈及未来规划,徐俊增表示,团队计划两年内完成面向水稻的传感器、水肥一体机、智能控制闸门等五大产品的迭代定型,实现性能稳定,成本可控、标准统一的目标。再用三到五年时间,在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南等水稻主产区新建或升级一批科技服务网点,为系统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更多良田落地生根。(记者 檀美玲)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