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产品要在极端环境下使用,不能出现任何微小误差。”在长虹华丰科技实验室里,产品设计师张强反复调试一枚圆形连接器。这枚连接器,将会随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号”“天宫号”等探月工程进入太空,在极端的辐射环境下稳定传输数据。
凭借差异化破局策略,长虹控股集团以“文化赋能+资源协同+机制创新”的全链条托举,从战略、文化、资源、人才激励全维度,引导旗下的三家企业——长虹华丰科技、长虹华意、长虹能源,在各自赛道分别成长为领跑者。这一逆袭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蝶变,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型逻辑。
涅槃:从“算盘、手工”跨越至“航天精度”
过去凭借“算盘计算参数、手工打磨零件”成为国内连接器产业龙头的长虹华丰科技,近年来受产业技术迭代加速影响,一度濒临破产,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为扭转华丰经营颓势,长虹控股集团为华丰注入改革启动资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通过股权激励、专项奖励留住技术人才。
这一套组合拳点燃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力,长虹华丰科技从“千元零件”进阶到“百万级核心器件”,112G铜缆高速产品批量供应头部AI服务器厂商。凭借高强度研发,长虹华丰科技仅用一年时间就突破了被国外垄断的高速背板连接器技术,防务领域更成为航天科工、中国电科的主力供应商。
以航天精度诠释“中国制造”的长虹华丰科技,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营收达到11.05亿元,同比翻倍增长。
破局:“协同共生”,全链条托举
1996年在深圳上市的“中国无氟第一股”长虹华意,在亚洲金融危机叠加“三角债”的双重冲击下,陷入困境。2007年底,长虹华意迎来转折点,长虹控股集团以2.34亿元竞得华意控股权,既注入“救命钱”,更输出市场化管理理念。
长虹控股集团入主后,长虹华意在战略定位上以“协同共生”破局,形成各司其职的产业结构,加西贝拉专注家用高效压缩机研发生产、景德镇基地主攻商用压缩机领域、荆州基地聚焦小微冰压赛道等。在激励机制方面,将员工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让一线工人也能从增长中得到分红,从而激活内生生产动力。
在长虹控股集团引导的覆盖资本注入、管理输出、战略规划的全链条支撑下,长虹华意实现了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2025年上半年,长虹华意实现营收66.28亿元,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13.42%,毛利率提升至12.69%。旗下NMD系列智能超高效商用变频压缩机,能效达到全球领先水平;VNZ系列压缩机的COP值高达2.2;TE-HY系列产品更是成功进入北美高端市场,打破了国外品牌的长期垄断。
蝶变:并购整合,电池领域的“全能高手”
对于成立初期、新能源业务尚在起步的长虹能源,长虹控股集团则支持其完善碱性电池全系列产品线,助力长虹能源形成“一站式”采购,从而赢得市场青睐。
在长虹控股集团的系统性赋能下,长虹能源通过并购策略快速补齐短板,构建起“碱性电池+高倍率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的“三位一体”业务格局,实现从“单一产品”到“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
借助“双碳”政策下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东风,长虹能源快速崛起。绵阳、嘉兴碱性电池基地依托MES系统与AI视觉检测技术,完成智能工厂布局;绵阳、泰兴两大高倍率锂电池基地,以大数据为基础,人、设备、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生产全过程监控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
2021年,长虹能源顺利登陆北交所,凭借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长虹能源实现营收利润双增,2025年上半年,长虹能源营收20.18亿元,同比增长23.91%,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28.79%。长虹能源还获得工信部“2024年度绿色工厂”,同时入选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
三家企业的逆袭之路,折射出长虹控股集团的培育密码。十大总部平台,实现三洲六地工厂数据互通与技术共享;让“以用户为中心”成为全员行动准则;引导子公司深耕细分赛道——这种“1+1+1>3”的乘数效应,不仅培育出三家全球领跑者,更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真正的产业强大,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孤勇,而是无数个产业链上的“量子微粒”,在各自赛道上跑成不可替代的“中国力量”。
来源:经济参考报